守護碧海銀灘 福建有一套

【本報綜合報導】海清灘淨,海豚逐浪,中華鱟等海洋珍稀生物安心地休養生息……近年來,福建積極探索通過信息化手段、完善全鏈條管控,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海漂垃圾綜合治理之路,讓海域重現碧海銀灘,海洋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提升。
2020年,全省共清理海漂垃圾27.3萬噸,第四季度全省重點岸段海漂垃圾分佈密度比上年同期下降36%。日前,福建印發實施《海漂垃圾綜合治理為民辦實事項目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向海漂垃圾治理提升再發起總動員。

智慧治理 海漂垃圾「雲」上看
進入福建「生態雲」平台,省內13個重點海灣、235個近岸海域監測站點、11個主要入海河流、25個主要入海小流域的航拍圖像、監測數據一目瞭然。通過無人機定期拍攝和岸基攝像,福建對重點區域海漂垃圾及陸源入海污染物進行監測,信息全部匯入「海洋信息一張圖」中。
「福建省大陸海岸線長達3752公里,海漂垃圾面廣、點多、易移動,傳統治理方式耗費較大,且往往事倍功半。」省生態環境廳海洋生態環境處四級調研員劉晨介紹說,作為海洋大省,福建通過科技支撐、智慧保障,讓海漂垃圾從「有人管」向「管得住」「管得好」轉變。
劉晨說,海漂垃圾信息匯聚上「生態雲」後,系統通過AI技術,基於水深、岸線、地形等基礎數據,對漂浮物進行監測、識別、預警及分析,提前研判海漂垃圾分佈區域和擴散軌跡,從而實現智慧化調度——各地可從「生態雲」上實時掌握轄區內海漂垃圾問題突出的岸段地點、主要垃圾類型、垃圾覆蓋面積和密度,治理後將整改圖片上傳,系統可動態識別前後變化並研判。
據介紹,除了省級「生態雲」外,福建各地也建設有自己的智能監測預警系統,以彌補海漂垃圾監管海域範圍廣,監管人力不足等問題。比如,廈門市率先開發海漂垃圾監測預警預報系統,對九龍江入海垃圾漂移軌跡進行預測預報,指導精準環衛;福州建成海漂垃圾視頻監控網絡體系,對重點岸段海域全景監測……
「今年我們在全省重點岸段設置32個高清攝像頭,數量還會不斷增加。」劉晨說,數據會實時連接到「生態雲」平台,通過識別、統計分析,海漂垃圾「監控日報」會實時推送給沿海地方,屬地管理人員也可以通過「生態雲」平台實時看到結果,提高各地清理的效能。

完善隊伍 加速全鏈條管控
「經過全年的航拍解析,福建海漂垃圾的主要來源是漁業生產和城鄉生活垃圾。」劉晨介紹說,加強源頭管控,建設源頭、過程、末端全鏈條治理體系,成為福建海漂垃圾治理工作的重點與方向之一。
為遏制源頭增量,近兩年,福建沿海各地積極推進漁排升級改造工作。如寧德市累計投入資金47.72億元,海上養殖綜合整治取得決定性勝利,海洋環境煥然一新,清海工作「寧德模式」也成為全國生態環保督察整改典型經驗、生態審計典型案例。同時,各沿海鎮村按照「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模式,定期開展生活垃圾清理收集處理,減少陸源垃圾產生量。
專業的「海上環衛」工作隊伍與機制,是海漂垃圾常態化清理的保障。「目前,廈門、寧德都建立了專門的海漂垃圾清理隊伍。」劉晨說,除了推廣廈門、寧德的經驗和做法外,根據實施方案,到今年底,沿海六市一區將全部建成人員和設施配備較為健全的「海上環衛」隊伍。
據瞭解,從今年起,省級財政將連續3年,按海岸線長度對沿海各市、縣(區)海漂垃圾治理工作予以獎補。「我們將積極推動『岸上管、流域攔、海面清』的全鏈條治理機制在全省建立,提供智慧服務、智能管控,保障精準治理,節約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效率。」劉晨說,最終實現福建「水清灘淨、人海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