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就業 有發展 不返貧 武清推動產業就業扶貧

【本報綜合報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增加就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脫貧方式。自2017年東西部扶貧協作和支援合作啟動以來,武清區人社局以培訓為基礎,以轉移就業為核心,以脫貧、摘帽、增收為目標,不斷加大工作力度,圍繞貫徹落實中央、市、區關於扶貧助困的決策部署,紮實推進困難村就業幫扶和東西部勞務扶貧協作,取得積極進展。 前不久,武清區人社局榮獲「天津市東西部扶貧協作和支援合作工作先進集體」稱號。

落實協作機制 幫助受援地群眾在武清就業
托底民生,就要抓就業「牛鼻子」。區人社局堅持高標準謀劃部署、高水平推動落實,建立督查通報制度,形成責任閉環。
范庚生是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原安鎮遼坡村的村民,同時也是位於武清開發區內信義玻璃公司的一名員工。從靜寧到武清,從收成有限的農民到現代化工廠的員工,這種改變,帶給范庚生的不僅僅是收入的增加,還有關於未來的無限信心。這種改變正是在區人社局的幫助下得以實現的。
「原來在老家我只能幹零工。收入不穩定,連給孩子們交學費都是問題。為了不讓他們輟學,我在工地上黑天白夜地幹活兒,可還是改變不了現狀。直到武清來我們這兒招人,我想著先試試,沒想到一幹就是一年多,越干越有勁兒。」范庚生說,現在他已經是車間主操副手,每月7000元人民幣左右收入,不僅可以擔負孩子的學費生活費,也讓一家人的生活境遇好了起來。
范庚生的經歷是區人社局暢通勞務協作信息雙向交流機制在受援地發揮作用的一個縮影。區人社局不僅多次在受援地開展走訪對接活動,而且為了加強與受援地日常工作對接,他們安排專人對區內重點企業招工信息進行篩選梳理,實現訂單式招聘。僅去年就開展線上線下專場招聘會近20場,達成初步就業意向近千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來津就業達到384人,幫助實現就近就地轉移就業2396人,幫助到其他省市就業4623人。

送技術設崗位 助力當地群眾提升獲得感
扶貧先扶智,授魚又授漁。區人社局著力於幫助受援地貧困群眾掌握一技之長,通過高質量就業,促進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實現真脫貧、脫真貧。
「有武清來的專業技術員指導我們,我們心裡踏實,更有信心。」靜寧縣城川鎮紅旗村呂河大棚蔬菜種植基地內,王江寧正在翻看參加武清農技專家培訓時的材料,她說,以前種大田蔬菜「靠天吃飯」,蔬菜產量好不好全看氣候。2019年,借助東西部扶貧協作發展項目,產業扶貧蔬菜大棚示範基地建成。為了幫助當地農民掌握種植技術,區人社局多次現場走訪,深入討論,組織了農技專家到基地開展培訓,到田間地頭手把手教。去年,區人社局還選派蔬菜技術人員長駐朱家澗村,手把手教農民種瓜種菜。經多方努力,朱家澗村種植的103個大棚甜瓜獲得豐收。
一技在手,脫貧不愁。去年以來,區人社局與受援地人社部門聯合組織開展果樹工、家畜飼養員等職業技能培訓班60期,培訓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619人次;開展農村致富帶頭人創業培訓10期,培訓農村致富能人624人,經過培訓,創業成功達到340人,實現帶貧1789人,有力提升了困難群眾就業能力。針對重點幫扶的朱家澗村,採取提供崗位信息、設置公益崗位等多種方式,積極為該村貧困勞動力創造就業條件,全村貧困勞動力100%就業安置。

克服疫情影響 專項行動解決群眾就業問題
去年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很多人面臨返崗復工困難。能否順利返崗復工,對於穩定就業局勢,促進企業復產,增加群眾收入意義重大。
區人社局克服疫情影響,加強精準服務、政策幫扶,積極採取「點對點」輸送、「一對一」服務、線上招聘「不打烊」、線下服務不停歇的方式,力促受援地農民工返崗復工,協助企業復產達能,盡快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同時,他們第一時間成立企業復工復產用工保障和社會保障工作組,研究制定了多項「硬核」措施,服務復工復產企業用工保障。不僅如此,他們在做好疫情防控相關工作的基礎上,動態監測返鄉農民工情況與統計工作,實行工作日報告制度和零報告制度,落實重點人群疫情工作的早發現、早報告、早控制要求。
「扶貧同扶智扶志相結合,我們著力激發貧困人員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不讓一個貧困人員掉隊。」區人社局就業科科長付勝赫表示,下一步將繼續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根本使命,全力讓人力社保事業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受援地群眾,讓他們端穩就業的「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