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政府近日拋出恢復軍事審判,理由是軍紀敗壞、管理鬆散、影響戰力。然而,軍紀問題的根源,並非全在於有無軍事審判,而是軍隊長期被政治操弄,導致領導層無法有效執行紀律,甚至喪失專業性。恢復軍事審判,賴清德表示是因應中國對台滲透案件頻傳,宣布未來現役軍人涉及叛亂、利敵、洩密、廢弛職務、抗命等軍事犯罪,將回歸軍事法院審理,並全面檢討《軍事審判法》。然而,這並不代表軍紀敗壞的問題全來自於軍事審判制度的暫停,軍紀的鬆散也在於領導層是否有能力與決心去貫徹軍紀,並培養軍隊應有的榮譽感與使命感,軍事審判只是工具,而不是紀律的根本。
政治對軍中的干預無論朝野,長期以來,軍中始終被視為政治角力的工具,國民黨執政時如此,民進黨執政後更加明顯。軍中高層的晉升往往受到政治考量影響,許多關鍵職位的任命,未必基於軍事專業,而是政治忠誠度,這種情況不僅削弱軍中決策能力,更讓基層官兵對領導階層缺乏信任,當軍中高層的專業能力受到質疑,下達的命令自然難以令人信服,軍紀也就難以維持。民進黨如今推動恢復軍事審判,背後恐怕不只是為了整頓軍紀,更可能是一種政治上的操作。首先,當前台海局勢日趨緊張,政府希望藉此塑造一種「戰時管理」的氛圍,向國內外釋放強化軍紀的信號。其次,軍隊內部對民進黨政府的忠誠度仍然存疑,尤其是許多軍方退伍與現役將領,對政府的國防政策並不完全認同,恢復軍事審判,可能成為政府加強對軍隊控制的工具,進一步壓制內部異議。
然而,軍事審判的恢復是否真能提升軍隊戰力?軍事審判機制是否能維持公平?軍人是否仍能享有基本權利?這些問題都尚未獲得妥善討論。倘若軍事審判只是用來懲治基層士兵,而高層依舊受政治影響,那麼這項政策只會進一步削弱軍中的向心力,讓基層官兵更為寒心。軍中的管理應該回歸軍事專業,而不是政治操弄。真正的軍紀改革,應該從建立專業的領導機制、強化基層訓練、提升軍隊榮譽感著手,而不是寄希望於恢復軍事審判來解決一切問題,若政府不正視政治干預才是軍紀敗壞的真正元兇,再嚴苛的軍事審判,也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權宜之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