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園地專刊】【靜思法語】正信護法續傳承

更多內容請看靜思園地電子報 https://www.jsnews.org.tw/

今年五月,中正紀念堂的浴佛,相信每一個人都盡心力在付出。整個浴佛典禮真的很震撼,尤其是大家的誠意感動了天,在天空出現了祥雲瑞相。

合心和氣 群策群力

大家頂著大太陽,蹲在炎熱的地面貼地標;布幔團隊還要鑽進五層樓高的機房貓道裡,進行佛像升降作業,從活動開始到結束,而且力量都不能鬆懈。
真的是很貼心,也很不捨,但是感到很榮耀。我有這群弟子,共同成就佛法的一大事。
貼地標,原來也有女眾委員蹲下來貼,這都是合和互協。大家合心、和和氣氣,才有辦法「群」聚;若沒有大家的和和氣氣,需要之時,大家哪能就集合在一起?而且天煎地逼,地面這麼熱,大家還是輕安自在,沒有喊苦。

誠意方殷 祥雲湧現

這種的虔誠,叫做「誠意方殷」;誠意深厚,所以「諸佛現全身」。在這個很莊嚴的場合,天空祥雲湧現,祥光四射,瑞相就出來了。我從來不曾看過這樣的天象,真的是很感動!
我相信這不是原來就有的,是因為大家的虔誠,所以要相信虔誠的力量。但是,虔誠的力量需要群眾,只靠一個人很虛,也看不到什麼,就是要「群」。
這個時代氣候變遷,都是眾生共業所感;善惡在拔河,我們要如何來淨化人心?
多少年來,我一直在說「淨化人心,祥和社會」,這不是在口頭上去求,是要以真誠的心,身體力行。我們這時候就要把大家帶動起來,鼓勵大家要虔誠,這樣,來年的瑞相會更好。
這絕不只是一時的,而是要靠我們平時累積。修養,是要長期累積的,就如我們長年累月虔誠的心念——為佛教、為眾生,不是一時的排排班、排排隊,那種一時的生態。
現在群眾累積的那分功德力量,顯現出來,這正是我們平時累積做來的。

廣招菩薩 永續志業

這時候,我只擔憂一件事,就是未來要如何傳承?所以要菩薩招生。過去是慈誠、委員時常帶人回來(精舍),慢慢地帶,帶到讓他們的心很貼近。慈濟志業就是這樣培養起來的,也希望你們代代相傳。
感恩過去與現在的平安,也期待未來,我們的子子孫孫、普天下的平安。我們都要有那分承擔,所以還是要繼續努力。佛法要如何在人間傳承?就要看你、他與我。
(人間菩提20230603 整理/施金魚)

【365天.天天靜思語】化城一憩再出發

佛陀來人間,開示「深廣大智」之中道,只要不間斷薰習佛法,將佛種深埋心地,生生世世持續精進;這一生最終時休息一下,如在化城一憩再出發,來生這顆種子再生根、萌芽、茁壯,又能開花結果,不斷延續好因緣。
──摘錄自證嚴上人開示


落羽松步道(十五)
化城再現──虔誠一念心
「落羽松步道」一共鋪設了三段的一○八塊石板。第二段一○八,稱為「化城再現」,表示學佛之路雖遙遠,仍懷有希望,也是鼓勵不要放棄。
「化城再現」的地磚,是從協力廠惜福回來的,為之前協力廠步道拆下來的磚,經過高壓噴洗乾淨後再鋪上。
〈化城喻品〉
人生長途上的良師之喻
《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經云:「如彼導師,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寶處在近,此城非實,我化作耳。」
佛陀以「化城喻」來解說,諸佛世尊了解眾生的心理是那麼膽怯而懦弱,因此才用方便之力,在成佛道上,為了不讓眾生畏懼成佛路途遙遠而不肯行,讓眾生在中途能有短暫的休息,於是說出聲聞、緣覺的修行者,所樂於信受追求的二種涅槃來,讓他們不致在修行路上有所停頓,再伺機引導他們繼續走進大乘的道路。
(整理、攝影/釋德懋)

【靜思在人間】誰的家?
撰文/陳美羿、攝影/白崑廷

我在精舍旁有個房子,平常有宗教處和靜思人文的師姊住,我在台北忙,很少回來。
有一次回來,發現不會開電視,於是找師姊說:「『妳們家』的電視我不會開。」把師姊笑翻了。
今年我有個因緣,必須到花蓮長住。經過一個多月,回到台北的家,感覺好陌生。
兒子打電話給我說:「希望晚上煮個飯,炒幾個菜。」


媽媽不在家,兒子自己煮麵,吃膩了,希望吃媽媽「煮的」飯菜。
咦?米在哪兒呀?兩個冰箱遍尋不著,只好打電話向兒子求救:「『你的米』放在哪裡?」
「就放在原來的地方啊!」
我迷惑了,「原來的地方」是哪裡?
「冰箱旁的鐵架子最上層……」兒子可能覺得很好笑。
我恍然大悟:「喔喔!想起來了!謝謝喔!」
洗米下鍋。想到一個年輕人跟我說過的話:「一個老師姑一直跟我講三世因果,我回答她,昨天的事,我都記不起來,怎麼記得前世的事?」
我跟他說,我們做過的事記不起來;但是老天都替我們記。好的、壞的,一筆一筆記得清清楚楚。
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觀念,人死後都有「審判」;而佛教是講因果。人可以忘記做過的事,但冥冥中,自有一股力量,絲毫不漏地記錄著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
然後,審判是依所做的好事、壞事,判定亡者上天堂或下地獄、下火獄?佛教則是依業力,牽引到六道裡,其中的一道去。
何處是我家?忘了家沒關係,別忘了謹言慎行就好。
原來:處處是我家,處處是道場。

【靜思新品】《戒定慧——靜思語的智慧》序一 此時無聲勝有聲

寫在前面:
2021年11月,靜思人文出版處出版了年度超級實用好書,《戒定慧——靜思語的智慧》來聽聽看,慈濟基金會編纂處主任洪靜原老師跟我們說說這本書。

圖:靜思人文出版處 文:洪靜原
手語,顧名思義,是一種使用手勢表達意思的語言。對一般大眾而言,手語不算通用;但在聽障的朋友社群,則是常見的溝通方式。
靜思語是證嚴上人應時、應世、應心,所開示的法語,對象為二眾弟子、訪客或社會大眾,要皆不離「內修清淨心,外行菩薩道」。
這二種看似不相干的語彙,怎麼會同時出現這本書裡?細說從頭,在慈濟最初的因緣,末學都參與到了。


1989年我在報社工作,4月9日接到採訪上人的任務。在報社的檔案室翻箱倒櫃搜尋,企圖找到相關的報導,作為訪談議題的參考。
弔詭的是偌大的資料庫,竟然只找到一篇300 字的報導——上人要在東部花蓮蓋醫院。
既然找不到資料,就帶著空白的心與空白的錄音帶,隨興而來。當時對慈濟或佛法一無所知,能向上人提問的問題也很淺,但是所見所聞,卻在內心裝著滿滿的感動。
因為感動,所以默許:「將來有需要,我一定來幫慈濟。」
沒想到離開精舍前,上人對我說:「要常回來。」隨口應承「好」,因緣自轉回,印證了「口說好話、心想好意、身行好事」的願力。
5月8日,與當時推動媒體採訪慈濟的高信疆先生,在吉林路臺北分會見面,他問我:「想為慈濟做一本上人語錄,妳要加入嗎?」感動一直都在,能化為行動,當然是義不容辭。我開始栽入搜尋的大海,從慈濟月刊、道侶、錄音帶,乃至委員的筆記本、慈濟茶會;仿《論語》逐條分類、歸檔。
9 月17 日,慈濟護專創校開學典禮,有二萬多人參與,當時的結緣品,即是《靜思語》紀念版。
上人創辦慈濟護專,除專業課程外,也思索如何為教育注入人文品格與社會關懷。於是成立了懿德母姊會(後改為慈誠懿德會)、慈濟人文室,推動生活教育、品格教育、生命教育、服務教育,並開設相關課程。
作為第一屆人文室主任,對於上人的期許,雖無他山之石可借鏡,但仍盡心籌劃,全校同仁亦熱忱參與。除慈濟人文、花道、茶道、書畫、音樂等課程外;上人考量學生畢業後,從事的是專業護理工作,照顧的是病人,而病人來自社會各層面,若碰到瘖啞人士,要如何溝通?於是學校大膽的安排了正式的「手語」課。當時的師資即透過靜映師姊,敦請到臺北啟聰學校的陳美琍老師來任教。陳老師每週一次往返,靜映師姊總是相伴隨行,當然也成了課堂最佳的學生。
其實在慈濟所關懷的個案裡面,瘖啞人士更多,所以上人期許慈濟人也能學習手語,在溝通時更能拉近彼此的距離。
而志工在許多場合也需要簡單的表演,於是將慈濟歌與手語結合,無聲的說法,更能攝受人心,展現莊嚴之美。
1992 年靜思手語隊成立,靜映師姊自然而然成為第一個種子教師。接引了許多人間菩薩加入,不只詮釋慈濟歌,更進化到全球經藏演繹。多少人因為手語而接觸慈濟,多少人因為經藏演繹而學習手語,因緣真是不可思議。
上人讚歎社區的手語共修「和齊就是美」,也讚歎靜映師姊「不擅口語表達,但是對手語,很用心學習,有心就不困難」。這麼多年來,靜映師姊所帶領的手語團隊,除孜孜不倦的培養各地的種子教師外,也努力編纂教材,希望讓大家透過手語學習,能在佛法修行與菩薩道上有所精進。
這次手語團隊選定《靜思語》第三集進行編寫,是一個浩大的工程;要將上人的法語,一字一句做有系統的解說,並配上影音連結,讓說法、傳法更為多元化,這分志向令人讚歎。
1989 年《靜思語》出版時,序言:「法師依舊是布衣芒鞋、和敬寬柔……法師從無遲疑、從不懈怠,始終如一、克勤克儉地耕耘在他那『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人間大愛裡。」
2018年,慈濟第五十三年,上人行願半世紀,「依舊是布衣芒鞋,和敬寬柔……」。我們何其有幸,得與上人同世,見證慈濟世界的開展;也何其有幸,能藉助各種媒資,學習正法。
比手語就像「打手印」,需聚精會神,當專心致志時,甚至就是禪定的境界。衷心推薦這套書的出版,能幫助大家以不同的形式,一窺手語的堂奧,同時深入靜思法髓。

精純誠意 打造希望

對應法脈:志為人師,守護慧命
馬來西亞的慈濟志業有好因緣,人間菩薩一生無量,人人發心立願;位於雪隆的慈濟國際學校,預計一年半以後就會建設完成。只要大家持續凝聚這分精、純的真心,不怕沒有成就志業的力量!
昨天的過程,就是今天的歷史。慈濟在臺灣,早期是用法髓來開道,雖然有明確的方向,卻缺乏人力、資源,所以走得很辛苦。這條「教之道」是用法的精髓開闢出來的,用真誠的心感動了許多老師,活用靜思語做教案,發揮很大的教育良能,後來也編輯成靜思語教學的教材,給我很大的信心。
過去是用精髓之力來開道,現在就按照這一條開成的道去鋪路;這一條教育之道,可以從臺灣到國際間,靠著老師們繼續把路鋪展開來。馬來西亞有一大片肥沃的土地,還有粒粒飽滿的種子,能夠再產生無量種子。請大家要把握時間自我充實,用精純誠意的心,為教育付出。
教育志業是「大捨」的志業,出於一分清淨無染的愛,全然付出無所求。慈濟教育注重品格,要將人文精神落實在品格,讓社會國家有愈來愈多好品格的人才。教育是「希望工程」,每一位校長、老師都是「希望工程師」。

馬來西亞吉隆坡慈濟國際學校於二○二○年元月六日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