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迷信排名 遠見或短視? /張俊明

台灣各大學積極爭取世界大學排名,從表面上看來的確有其優點,但深入檢討其意義與功能,存在不少值得反思的問題。過度迷信世界大學排名,到底是遠見,還是短視?
擠進世界大學排名,或能提升國際知名度,排名在前的大學能吸引國際學生和學者,增加學術交流機會;而排名較前名次的畢業生,在求職市場上也會有較好的光環與競爭力,也有助於學生找到更好的工作。
不過,排名指標也有局限,世界大學排名多以學術研究產出、論文引用、國際化程度等指標為主,但這些指標未必能全面反映大學的教育品質與教學效果。例如,專注於學術研究產出可能會忽略教育的品質。另外,在教育資源分配上也會出現失衡的缺點,為了追求排名,學校可能會將資源集中在某些排名指標上,如投入大量經費在學生科研設備和高被引論文的學者上,而忽視其他重要領域,如學生權利、教學品質以及畢業生銜接職場後,是否能真實展現大學所學能力的問題。過度爭取排名,也會產生短視行為,如重視能快速提升排名的項目,忽視了長期的發展規劃,影響大學的永續發展。
在學術自由上,也會有所受限,學校為了提升排名,可能會過度追求某些研究領域,而忽略其他不易被排名系統重視,但卻是重要的學術領域,嚴重影響學術自由與多樣性。而且,過度追求排名會給教職員工和學生帶來極大的壓力,影響教學和學習的品質,甚至可能造成違反學術倫理行為的增加。
台灣的大學在爭取世界排名有其正面意義,但也存在諸多問題。大學應該在追求排名的同時,仍保持教育的本質與多樣性,避免因短期目標而忽視長遠的發展。衡量大學的標準不應僅是依賴外部排名,還是應該回歸教育的初衷與教學品質,並重視學生未來發展與社會貢獻的務實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