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園地專刊】【靜思法語】慈悲利他無所求

更多內容請看靜思園地電子報 https://www.jsnews.org.tw/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陀的慈悲心,與我們人人的慈悲心,其實是同等的。
什麼叫做慈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是「人傷我痛,人苦我悲」,也就是傷在別人的身上,痛在自己的心裡。
他人的傷痛,我能感覺到嗎?難啊!面對他人的傷與痛,我們只能表達出同理心:知道你很痛,我同情你的痛,卻無法真正感受你的傷與痛、苦與悲。
又如,你們看到我伸出手來,會靠過來問:「師父,您想要什麼?」我說,「我要這個,它離我太遠了。」你們接收到我的心意,幫忙我把東西搬過來,讓我摸得到;但是,到底為什麼我需要它?你們無法了解。
看到了尼泊爾傳回來的影像,因為一念不捨,決定要找出畫面中那個需要醫療援助的孩子。透過輾轉相託,當地志工世國憑著一個影像畫面,四處拜訪,終於找到孩子所在的村莊;孩子被找到,也得救了!
慈濟人將他送到了離他的家鄉一千多公里遠的新德里去就醫;再次看到他,原本腫脹的肚子已經消了,卻凹了一個很深的洞。原來,他從四歲開始肚子就不斷脹大,現在九歲了,腹部長期受擠壓,內臟都位移了,也許還要等一段時間,他的內臟才能自己調整歸位。
假如沒有慈濟、沒有先進的科技發現到他,就沒有人力物力能夠幫助他;這就是因緣,有了因緣,孩子得救了!

盤點生命價值,老而有大用

最近一直呼籲,人人要自我盤點生命價值。什麼是生命價值?每天忙忙碌碌,只是為了三餐溫飽,能呼吸、能享受,這樣的生命沒有價值。
真正的生命價值,是顧好身體,回報父母恩,為家庭付出,為事業奉獻,投入社會無所求,對人類有幫助……喜捨利他之後,內心充滿感恩、歡喜,這就是生命的價值。
要健康,就要做,不要認為,老了就要享受別人的服務。看看一百零四歲的蔡寬老菩薩,投入慈濟三十多年,體態還是那樣的挺拔,不只身心健康,腦筋也很敏捷,社區、委員、環保的活動,她都跟得上,到現在還能跟大家一起參加讀書會……
慈濟人不認老,認為自己老還有用,所以積極投入團體,要做到不能再做為止;因為有這樣的思想,所以不論是環保菩薩、委員菩薩,人人都很健康,時時發揮良能,這就是真正的生命價值。
(人間菩提20220804整理/洪淑芬)

【精舍大小事】黃豆園的禪機

撰文/釋德懋 攝影/釋德傑

在中央山脈下的平原裡,常住師父在三月中旬種下黃豆。
三、四天後,黃豆爭相出土,伸展腰枝,可愛極了,但這個時間點是關鍵點,必須保護好黃豆芽不受小鳥的啄食……所以排出人力,排班顧田,出坡志工輪流趕小鳥,直到黃豆長穩定。
拔草也是大工程,七分地的草一望無際呀,感恩全台師兄姊,輪流回精舍出坡,在黃豆園裡跟野草奮戰。


不過,在這秀麗的中央山脈下,此時四月天,天還不熱,涼風徐徐,偶而抬頭跟遠山的「臥佛」心靈對話,也是很療癒的。
這一天,傑師父拔草時,赫然發現黃豆園裡有很多艾草。原來,這七分地種黃豆之前,最早是種薑黃,後來因應需求種了艾草、抹草,今年種黃豆。因為艾草生命力強,只要根沒有除淨,它就會繼續生長,所以才出現艾草長在黃豆園的情形。此時的艾草竟變成「野草」,必須與雜草一起除掉,但傑師父覺得好可惜,因此一部分被他惜福回來,送給人泡腳……

主客易位,不該出現在黃豆園裡的艾草,此時竟成了「野草」!

靜思語:「不踰越做人的規矩,人生就會海闊天空。」我們要效法艾草,以我為主時,就當一個善於領導的人;當事情不是我主責時,就當一個「勇於配合的人」……
禪偈:「山色映法起,潺潺道流兮;林樹呈黃綠,聞契見禪機。」用慧眼來看,天地萬物皆是禪機呀!

 

【靜思在人間】清掃池塘的體悟

撰文/王利軍

本週六的社區環保活動,清掃的是社區裡的一片池塘。記得夏天時,池塘裡荷葉連田田,可經過寒冬的肆虐,池塘裡漂浮著塑膠袋、寶特瓶、木頭棍子等各式各樣放錯位置的資源。
我們拿起清掃工具,不斷來回地將漂浮水面的垃圾撈起。就這樣,在幾位志工的努力下,池塘終於乾淨了許多。
由於缺乏打撈工具,我找了一根廢棄的木棒,以及收寶特瓶的網子,自行組裝成捕垃圾的網,準備到池塘大顯身手。我一邊讚歎眾人的力量,一邊將落葉打撈上來,讓它們化作春泥更護花。
打撈網慢慢地沉到水裡,我便順著樹葉的方向輕輕移動著;不一會兒,水面上的落葉都被我收入囊中。我想像著乾淨的水面,抬頭一望藍藍的天空、白白的雲,再加上碧綠的池塘,不由得暗自高興。
當網收上來時,發現裡頭的「寶物」還真不少,可是水面卻變得混濁,原來是打撈網所到之處,水下的垃圾與池塘底部累積多年的污泥全被翻了出來,似乎比原先更髒了。我覺得不該是這個結果,反覆收網三、四次,水面依舊混濁。

攝影黃宗保

此時,我突然意識到,這池混濁的池塘,不正像是人的修行之路嗎?遠遠看著池塘水面,彷彿像未開始修行前般,看不見自己的缺點;一旦走近,看到水面漂浮的垃圾,猶如剛開始修行後,漸漸發現自己的缺點。
拿著網捕撈,水下垃圾、污泥被翻起浮在水面上,猶如頓悟後起修,覺性作主,照見自己種種念頭與習氣,翻騰於心。
今天清掃池塘猶如淨心,望著這一池混濁的水,似乎照見了自己;原來自己有這麼多的習氣,真是一點也不敢自戀,生怕又給自己種下新的因。

後記:我曾因為做好事而被人冤枉,那次的事件讓我傷得很深,並表示再也不做慈濟了。我將慈濟制服和碗筷全部束之高閣,但心裡又很不甘心;於是,我在上人法相前哭了起來,心裡默默對上人說:「上人,我也不知道怎麼辦了,我覺得好委屈,您聽到弟子的心聲了嗎?」

攝影楊國華

半夜,我夢見自己是條大魚,有位戴著斗笠的人站在岸邊,他拿了一個大網,一下子將我網了起來,我在網裡不停的撲騰;我細細詳看,不禁激動了起來,是上人!
「哇!是上人!上人,您多網我一會兒,趕緊把我網到您身邊……」
話還未說完就醒了,我還沉浸在被網的幸福中;過了一會兒,我突然意識到,如果我沒被上人網到(也就是不在慈濟裡修行),我將會隨波逐流……
於是,我默默的將慈濟制服和飯碗放回原處,並告訴自己,行菩薩道上無論遭遇什麼樣的困境,都要好好把持住自己的心,並以堅定的意志去克服困難和障礙。

證嚴上人《三十七道品講述》──五根之「定根」

謂攝心正道及諸助道,一心寂定,相應不散,是名定根。
第四是「定根」,「攝」就是統一、專心一念;若能專心一念於正道,自然能寂定相應,心不散亂。定能產生智慧,所以我們需要定根、定力,慧根、慧力。學佛有「戒定慧」三無漏學,要使心定,首先要守戒,要預防在心未成惡、情未亂時。心不成惡,當然就不會造惡;使情不亂,心自然就會定,心若定,自然就會產生智慧。
學佛有很多法門,淨土法門是專心念佛,要制心一念;禪學是坐禪時控制心智一如,使心專一、智不分別。將往外分別緣境的心念收攝回來,返照自性,這稱作「常寂光」,寂靜光明的意思,另一個名稱為「涅槃」。有人以為往生才稱作涅槃,其實涅槃的境界是常寂光,是心念不生滅,沒有煩惱染塵,內心發出慧性,返照本來心地的風光。
凡夫心地黑暗,修學就是要修「反暗為明」,要將黑暗的心地返照回來,使之光明,必定要心念一致;若能如此,心就可以寂定相應,相應就不散亂,心無散亂就是「定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