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個亞洲國家所出產的14項魚乾產品中驗出 日本產的小鱗脂眼鯡最高
【記者吳峙嵩高雄報導】常見的菜花生小魚乾,有可能吃進海洋微塑膠,這是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研究團隊,從七個亞洲國家所出產的14項魚乾產品中,驗出有微塑膠,其中以日本產的小鱗脂眼鯡所含的微塑膠最高,平均每隻魚最多可能含有2個微塑膠。
中山大學研究團隊利用顯微鏡檢視塑膠微粒的型態,並透過傅里葉轉換紅外光譜儀及拉曼光譜分析塑膠的種類,發現小魚乾中的微塑膠中將近80%是塑膠纖維、其次是塑膠碎片。種類以聚乙烯(PE)為主,而這些微塑膠可能來自於大型塑膠碎片分解,以及人為廢水排放所造成。
這七個亞洲國家魚乾產品中所驗出的微塑膠,平均每隻多寡,依序是日本、中國、斯里蘭卡、南韓、越南、台灣及泰國。雖然微塑膠在小魚乾的含量,可能會受小魚的種類和大小的影響,但中山大這份研究所呈現的事實,則是微塑膠已經存在不同國家的漁產品內,後續值得更深入的關切。
該校海科系教授兼海科院院長洪慶章指出,海洋塑膠已成為各大洋海漂垃圾的主角,在夏威夷東邊延伸到加州外海的「海洋塑膠墳場」,大約是台灣領土40倍這麼大,微塑膠的數量更是「以兆計」。
這些微塑膠可能會透過海鮮產品進入人類體內,許多研究已指出這些微塑膠進入很多海鮮產品,例如牡蠣、貽貝及文蛤中,但在眾多的海鮮產品中,甚少研究小魚乾製品中微塑膠的含量。
他說,小魚乾是一種非常普遍的開胃小菜或零食,這些製品的來源,主要是鯷科(Engraulidae)及鯡科(Clupeidae)魚類,這些濾食性的魚種具有細密的鰓耙,主要是攝食水體中的藻類及浮游生物為食,因此容易在進食時,透過浮游生物或是誤食,將細小的塑膠微粒攝入,並累積在體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