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百年水尾樹碑,記載鄉人護林公約

陽光下溪水潺潺,在一座石拱古橋橋畔,參天古松遮天蔽日,一時恍若置身熱帶雨林。有著“天然氧吧”美譽的泉州洛江區虹山鄉,至今保留著大片原始森林,並建成國家級生態鄉鎮,這與當地一方建于清代道光年間的護林石碑“水尾樹碑”不無關係。這方石碑,記載著鄉人保護林木的鄉規民約,也將植樹造林、生態環保的思想代代傳承。
砍伐林木
罰戲一台餅十斤
來到虹山村占丘、宮口自然村水尾保護社區,一方護林石碑十分醒目,這就是鄉民無人不知的“水尾樹碑”。碑系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虹山村人彭建所立,短短300個字,記載了170多年來,鄉民們代代傳承遵守的保護林木公約。

▲水尾樹碑
“蓋聞甘棠遺愛,戒剪伐于南國。山蓁流徽,傳美人于西方。”碑文啟首處借用“甘棠遺愛”的典故,指出古代周人曾因懷念召伯的德政禁止砍伐甘棠樹。隨後碑文還談及“喬木參天遮陰風水”,更何況“吾鄉滌水虹山,素稱勝概”,鄉里風景如此優美,有什麼理由去破壞它呢?
碑文中明確指出了受保護的林木範圍,提出:“自茲以往,姓無論同異,房無分強弱,不得私自砍伐,致累風水。如有砍伐,複蹈前非,立即率眾,共誅,決不寬縱,各宜凜遵毋違。”碑文還特地指明“一禁、一訂”:一禁盜砍伐松柏雜木及茅草者,罰戲一台、餅十斤;一訂松柏雜木或被風雨損壞,公議出賣不得私自搶奪盜砍。
“水尾樹碑是全國較早的護林石碑之一。”虹山鄉文化旅遊方面相關負責人彭耀輝介紹,石碑是當地群眾自發設立的,不僅訂立了契約,而且還設立相應的處罰機制,這讓保護林木的思想深入人心,也對虹山鄉的生態保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鄉民傳承
植樹護林深入人心
“村裡的樹,一棵都砍不得。”今年66歲的黃美珠自19歲嫁入虹山村,幾十年來,這觀念已在她的腦中紮根。閒時的她會在橋頭賣自己種的生薑、南瓜等土特產,橋的一側是鄉民們賴以為生的農田,另一側就是綠意盎然的林木。“只有靠這片林木擋風,我們種的菜才有得收。”
大概每一位上了年紀的鄉民都記得往年颱風來時的可怕。虹山鄉至今仍保留著諸多古厝民居,幾十年前颱風來時,狂風暴雨一下子就能將屋頂掀翻,也能一夜之間將田裡的農作物壓倒。每次颱風過後,鄉民們都損失慘重。
“當時生產隊提出植樹造林,保護生態環境。”1965年的時候,彭思金是虹山鄉山占區生產隊的會計。他記得,當時橋頭一側除了參天的松柏,其他林木並不多,站在自家田裡,還能看得見隔壁莆田仙遊。後來因颱風肆虐,他和村民們連續兩年在古橋到虹山瀑布一帶種下許多相思樹、藤木。如今,林木已鬱鬱蔥蔥,守護著村莊,這讓鄉民們更加相信並遵守老祖宗所立下的護林公約。

▲山清水秀的虹山鄉
生態發展
打造國家級生態鄉鎮
民間,護林思想蔚然成風;政府,保護生態一以貫之。洛江區虹山鄉國土資源所林業站負責人黃紫鑫告訴我們,虹山鄉歷來對保護古樹名木都相當重視,目前登記造冊的百年古樹有51棵。近幾年來,堪稱松樹“癌症”的松材線蟲病入侵,虹山鄉的古松也不能倖免,他們特地請上海的專家前來為患病的松樹吊瓶,想盡辦法保護。

植樹護林深入人心
“虹山鄉百分之八九十的林木是松樹,接下來我們將種植一些其他樹種。”黃紫鑫介紹,鄉里正計畫種植香樟、紅豆杉、花梨木等樹木,進一步鞏固這片珍貴的天然林。
如今,75%的森林覆蓋率,最高達22萬個/cm3的空氣負氧離子濃度,讓虹山鄉成了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國家級生態鄉鎮、福建省三星級鄉村旅遊休閒集鎮、福建省級鄉村旅遊村……鄉村振興和綠色生態的發展道路上,虹山鄉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作者 許鈸鈸 吳嘉曉 劉波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