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台銘宣布參選,打出「主流民意大聯盟」旗號,妄自尊大為召集人。但「主流民意」話語權早就被蔡英文霸佔,將她2021年提出的「四個堅持」欽定為主流民意。但四個堅持讓兩岸關係更緊繃,2022年美國眾議長裴婆訪台引來解放軍圍台,麻木的台人開始有危機意識,和平訴求代之而取;2023年6月,馬英九透過馬辦,聲明「兩岸應該和平共處,應該儘速恢復交流,這才是台灣的主流民意」。綠營批為促統賣台,雙方引發大論戰。
如今郭台銘倡言「主流民意」,究竟是抄襲蔡英文親美抗中四個堅持創意,或是和馬英九的「兩岸和平共處,恢復交流」的新主流民意共鳴?應該說清楚講明白。
蔡英文為台灣統治者,占盡話語權優勢,民進黨徒將她的話奉為圭臬,馬屁徒眾更當成聖旨,但並不一定就代表多數民意。蔡英文在2021年「國慶日」首度提出其「四個堅持」主張,當時在野有不同聲音,她立即拍板四個堅持為台灣人民主流民意,並聲稱「並不是蔡英文個人、也絕非民進黨一黨的主張」。
蔡英文一錘定音,背後用民進黨操作假民調,指出在「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方面,84%受訪民眾支持,9.6%不支持。95.1%支持「台灣前途由全體台灣人共同決定」,由中國人決定則僅有2.3%。但明眼人一看即知是綠營內部民調,受訪者全是死忠綠眾,雖無公信力,卻可虛張聲勢。
所謂四個堅持,是「永遠堅持自由民主的憲政體制;堅持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堅持主權不容侵犯併吞;堅持中華民國台灣的前途,必須遵循全體台灣人民的意志」。表面是蔡英文所創,其實是美國的以台制中的策略。其中「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已接近兩國論,不僅牴觸對岸的一中原則,也背離美國的一中政策,說來已逼近兩岸紅線。
2016年蔡英文從上台以來就一再聲稱「兩岸維持現狀」,她的四個堅持,說來已有意脫離現狀;但一則是美國背後授意,當時中美關係錯綜複雜,大陸雖逐漸強硬,終究未便撕破臉,因此維持冷和狀態,也給予蔡英文「堅持」的空間;另外其「堅持」僅是主張,並非政策,因此在中美鬥而不破默契下,並未引發兩岸多大波瀾。
對岸當然看出美國綁架台灣制衡大陸的意圖,對蔡政府兒皇帝的心態更了然於胸,因此蔡英文四個堅持拋出後,凡隨著美國意志操作下對大陸不友善之舉,都被打成「倚美謀獨」;美方則由白宮及議會合唱雙簧,國會部分頻頻挑釁大陸,國務院及白宮隨後收尾以免假戲真做,夾在中間的台灣身不由己,幾番解放軍演,以及越來越限縮的緩衝地帶,不僅民進黨政府膽戰心驚,一向馬照跑舞照跳的台灣民間也逐漸產生對戰爭的危機感。
接著蔡英文所謂的主流民意產生巨變,和平訴求普遍瀰漫,取代蔡英文的抗中意識成為主流民意。2022年底大選,人民用選票證明蔡英文的主流民意已面目全非。
2023年馬英九3月底訪問大陸,進行文教等多方交流,與國台辦主任宋濤會面;這是1949年兩岸分治以來首位訪問大陸的台灣在任或卸任領導人,被視為歷史性突破。兩岸關係一時有回春之機;儘管陸委會一如往例叫囂批評為迎合統戰,但無損於希望和平的主流民意。6月間,馬辦拋出兩岸應該和平交流,才是主流民意的主張,陸委會照例栽贓賣台戴紅帽;但民進黨2024參選人賴清德都說過和平保台。蔡政府的抗中保台更顯心虛勢弱。
至於郭台銘心中的「主流民意」,是蔡政府的「四個堅持」,或是民心思變的希望和平?他並未表明,但他的支持度未超過10%,談主流民意實在很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