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雕國寶謝源張受邀參與余治明主持的基隆Podcast,暢談鷄籠中元祭及獨特看桌米雕。(記者柳芬馨翻攝)
【記者柳芬馨基隆報導】基隆市政府推出的網路廣播節目「基隆Podcast」,本集由主持人余治明邀請國寶級米雕大師謝源張老師,分享鷄籠中元祭由來及傳統習俗。基隆中元祭除了展現基隆慎終追遠精神外,也代表各族群間和解,現在更成為最重要的文化瑰寶。
謝源張表示,清朝咸豐年間(1851年),由於漳泉地區民眾來到基隆爭奪資源械鬥頻繁,造成嚴重傷亡,為了讓亡者入土為安,雙方議定安葬亡者外,並在農曆七月依傳統禮俗舉辦中元祭普度(普施度化),並由15個姓氏宗親會輪流主普,以血緣關係代替地域分歧,促成族群和解。因此除了祭拜好兄弟外,也反映不同族群放下歧見,共同合作精神。
謝源張表示,因父親是外燴總舖師,初中時就協助參與,古早時代由父執輩總鋪師協助中元祭宴席。「金松宴」緣起於康熙皇帝66大壽,邀請滿漢兩族御廚製作108道山珍海味「滿漢全席」壽宴,以化解滿漢不和。中元祭「金松宴」也寓意以滿漢全席精華化解漳泉械鬥。參與「金松宴」米雕製作逾20年,15年前郭姓主普前一輪也是由張老師承辦,中元普度以「金松宴」來宴請好兄弟,金代表富貴、松則代表長壽,表達最高敬意。宴席中除了葷、素、西洋三種不同食桌外,也準備看桌米雕供好兄弟觀賞。謝源張民國38年出生於基隆,39歲公餘全心投入米雕,希望把米雕藝術文化和鷄籠中元祭傳承下來。所謂米雕並非在米上雕刻,而是眾所周知的捏麵人,普度期間總鋪師除了菜餚外,也以米雕工藝製作蔬果、動物、人物等,型態各異其趣,成為中元祭民俗技藝文化展現重要的一環。
謝源張也分享中元祭獨特習俗,如普度宴席中,準備空心菜湯並潑掉,代表有心招待好兄弟,無心留客,希望好兄弟勿流連忘返人間。農曆七月特別供奉裂粿(必粿)、裂桃(必桃)形似桃子,但用裂開的桃,象徵早日脫離地獄之門,轉世陽間。摩訶粿(毛荷)形似蓮花象徵聖潔,具有解脫、度化之意,充分展現基隆富有人情味的文化。
余治明表示,早期先民開墾基隆過程中,常為了爭奪資源發生族群械鬥,造成傷亡,最終在各方仕紳調解下達成和解,並由宗親會代表每年輪流主普,逐漸演變成今日的中元祭。中元祭活動從七月初一開龕門、開燈放彩、放水燈遊行、以及望海巷放水燈頭等,都具有基隆獨特歷史文化,各姓宗長參與也象徵族群和解,歡迎各地的朋友一起探究這項傳承百年臺灣第一號「無形文化資產•鷄籠中元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