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附醫神經內科聯手AI診斷系統-半小時揪出巴金森氏症「步態凍僵」1.jpg)
圖說1:中國附醫神經部主任蔡崇豪(左四)、醫師黃匯淳(左二)、醫師呂明桂(左三),以及中國附醫人工智慧醫學診斷中心主任許凱程(右四)、資料科學家張廷安(右二)、演算法工程師童岱和(左ㄧ)、研發工程師林敬庭(右三)、臨床數據管理師江靜娟(右一)、吳映賢臨床數據分析師吳映賢(下右)等,共組巴金森氏症治療團隊,運用智慧醫療輔助即時診斷,讓醫護及早介入治療莊伯伯(下中),延緩病徵,讓莊伯伯在藥物控制下步態獲得改善,生活可自理。
【記者張原銘、張皓傑台中報導】71歲莊姓巴金森氏症男病患7年前出現中後期「步態凍僵」症狀,行走時會突然像是被黏住無法前進僵住,但因發病時機往往難以預測,病況逐漸惡化,甚至過馬路突然「僵」住,險象環生,半年前向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求診,透過「人工智慧醫學診斷中心」的輔助,利用AI運算分析莊伯伯的步態影像數據,診斷可能出現了巴金森氏症中後期的「步態凍僵」,及早介入治療,在適量藥物控制下步態不穩再獲改善,如今生活可自理。
中國附醫神經內科聯手AI診斷系統-半小時揪出巴金森氏症「步態凍僵」4.jpg)
圖說4:中國附醫神經部主任蔡崇豪(圖左一)戴上微軟Hololens2錄下的巴金森患者步態即時影片,可即時捕捉每一幀畫面,能即時輔助醫師診斷病人是否進入「步態凍僵」。
中國附醫神經內科聯手AI診斷系統-半小時揪出巴金森氏症「步態凍僵」5.jpg)
圖說5: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人工智慧醫學診斷中心許凱程主任表示,運用智慧醫療輔助即時診斷,讓醫護及早介入治療延緩巴金森氏症的臨床研究,獲得醫界高度重視,今年受邀於台灣神經學學會2022年再發表專題研究分享,期盼更多巴金氏症病人能受到更好的照顧,病情及早獲得改善。
中國附醫神經內科聯手AI診斷系統-半小時揪出巴金森氏症「步態凍僵」3.jpg)
圖說3:利用微軟Hololens2錄下的巴金森患者步態即時影片,可即時捕捉每一幀畫面,避免遺漏任何可能成為診斷重點的畫面。
中國附醫神經內科聯手AI診斷系統-半小時揪出巴金森氏症「步態凍僵」2.jpg)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部蔡崇豪主任指出,巴金森氏症為慢性神經退化,盛行以60至80歲的老年為主。發病主因為大腦「黑質」退化,使得神經傳導的多巴胺細胞死亡,讓神經運動混亂與無法控制,早期出現動作慢、手僵硬、手顫抖等,且為「靜態性顫抖」,也就是人不動時,反而手或腳會抖,中後期出現動作緩慢、步態凍僵等動作症狀。
蔡崇豪指出,巴金森氏症診斷不易,在缺乏人工智慧AI輔助前,醫師需經層層神經內科檢查及相關量表試驗後才能診斷,尤其中後期症狀,單憑肉眼難以區辨,診察曠日廢時,錯過精準用藥時間,影響病人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