慚愧祖師由來《六》

由上文內容看來,實參考了與《潮州府志》相同的文本,再於其上增添祖師公的生平身家與靈異事蹟。三段文字得以了解其在大埔、梅縣地方上的角色(圖3 、圖4):(一)《福建通紀.福建高僧傳》中指祖師為汀江支流永定溪永定縣人,而後兩文為閩江中游沙縣人,光緒年所編《嘉應州志》亦依循《潮州府志》文字,不知何者為真。但就距離與生活圈而言,前者較可能。若為前者,祖師應為閩籍客家人。前文以禪宗高僧的角度描述,不特重神異,而後二文,為地方志性質,便大加著墨其靈異事蹟,尤其是《陰那山志》所收之李士淳文創化最多,足見明代地方人士對此高僧極為敬崇。
(二) 祖師為自小即有佛性佛緣之人,生前由於遊歷各地,為民眾週知,最後長期修行於陰那山,乃至坐化於此,其高僧角色,當在生前即已建立,乃至後代各地方創立寺院以為紀念。其生前之「神通」傳說隨時間累積增添,並與大埔、梅縣地區的自然景觀結合,更具真實感,而深入信仰者之心。
據文所示,祖師遊歷路線由大埔縣中部東而西,最後修行於西部之陰那山,故大埔縣中部居民對其甚為熟悉,其遊歷之處後人修築了靈覺寺、清泉寺、龍泉寺、高寺等。
慚愧祖師的信仰在臺灣主要分佈於中部地區,據2001年內政部所編之《全國寺廟名冊》,全台以慚愧祖師為主祀神者約在29-40座之間,分佈於嘉義、雲林、南投、彰化、台中等縣,南投縣有25座,其中又以鹿谷、中寮最多,在這些地方除了寺廟以外,還有設於家中的神明會,也有許多家戶立有自家奉祀的祖師公。由此觀之,稱慚愧祖師在台灣為南投地區的獨特信仰實不為過。
潘了拳的名字除了和他出生的異相有關外,也和他日後駐錫地陰那山有關,因為陰那山的別名是五指峰,其山型亦同拳開五指,是以傳記中的敘事也暗示了他的神異。 潘了拳十二歲時父母雙亡,依叔母過活,十七歲在大埔縣地為人放牧,據說他牧牛時劃地為圈,牛隻就自動在圈內活動,不敢擅自越界,把烹煮過的魚放到水裡,魚就復活了,還經常獨自一人在大石上打坐冥想。後來他又繼續流浪,到了陰那山附近依附於一黃姓人家。有一天,黃家婦人帶著他去向一位神僧求嗣,神僧和了拳似乎是舊識一般,並要黃家依止於了拳,以之為師。後來潘了拳辭別黃家,住到陰那山裡有三十年之久。他駐錫的地方也蓋了廟,名為靈光寺,臨終時他對弟子開示,表示自己未能如同佛祖弘法度人,甚感慚愧,他要門人謹守戒律,並自號慚愧。是以人們後世名為慚愧祖師。〔記者陳良安〕(完)

深坑鶴山廟全景。(記者陳良安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