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奧會順利舉行閉幕典禮,細數賽事的17天裡雖然有少數挑骨頭式的謾罵批評,主辦單位卻也源源不斷感受到各種形式的善意與理解。在競技場上,選手們的心態早已超越輸贏,北京冬奧會凝聚起參賽者,刻畫出體育精神的同心圓。在賽程中,北京用一流的比賽設施、獨具特色的賽場風貌和可持續的賽後利用方案,展示出奧運史上創紀錄的綠色成績單。
競技體育,當然有贏有輸,但贏有贏得起的風采,輸有輸得起的姿態,除了輸贏之外,還有更多奧運意義。當對手錯失金牌痛哭,谷愛凌跪地安慰;打分有爭議,蘇翊鳴懇請終止對裁判的批評;徐夢桃摘金,美國選手第一時間上前擁抱祝賀;中日選手同台競技,賽後合體拍照比心。
尊重對手、尊重規則,相互關愛、相互包容。這些競爭對抗之外的溫暖片段,營造出北京冬奧會的清新畫風。美國運動員以親身經歷,戳破西方媒體的不實報導;社交平台上,來自各國運動員的「Thank you,Beijing」聲音此起彼落,冬奧村收到大批外國代表團的手寫感謝信。
而北京冬奧會全球收視率創歷屆新高,印證了體育可以超越政治、團結人類;這一屆冬奧會為西方世界主導的冬奧會增添了東方印記,彰顯多元文化的兼容共存;各國小雪花匯成人類大雪花的開幕場景成為冬奧經典鏡頭,不僅在於創意,更在於契合人類心靈深處愛與理解、彼此依靠的溫暖需求。
競技場上的「暖」、中外之間的「緣」、多元文化的「融」,是北京冬奧會口號「一起向未來」的具象呈現,也是新版奧林匹克格言中「更團結」的中國式詮釋,共同奏響人類團結、韌性和合作的主基調。
更讓世界驚豔的是,賽事所需要的場地設施,也帶給大家全新的綠色環保體驗,「冰絲帶」是北京冬奧會唯一新建的冰上競賽場館,承擔了賽時的全部速度滑冰比賽,場館內1.2萬平方米的冰面被稱為「最快的冰」。2月17日下午,國家速滑館「冰絲帶」舉行的北京冬奧會速度滑冰女子1000米決賽上,日本選手高木美帆以1分13秒19的成績打破了該項目在平昌冬奧會創下的奧運紀錄。這是北京冬奧會期間,「冰絲帶」誕生的第十個奧運會紀錄。
二氧化碳跨臨界直接製冷系統的使用,是讓「冰絲帶」能夠打造「最快的冰」的基礎。這套創新型的製冷系統使得冰面溫度均勻、溫差控制在±0.5℃以內,意味著整個冰面賽道硬度一致,非常有利於運動員滑出好成績。而且讓國家速滑館的碳排放量接近於零,更綠色更環保。據了解,「冰絲帶」還將製冷系統產生的餘熱回收,一年可節省約200萬度電。
14年前,北京奧運會讓「鳥巢」和「水立方」成為北京乃至中國的地標性場館。14年後,北京冬奧會在「鳥巢」盛大開幕,「水立方」經由「水冰轉換」,華麗變身「冰立方」,作為冰壺和輪椅冰壺的比賽場地,讓人們再次領略這座藍色立方體的神奇綽約。
「冰立方」是北京冬奧會賽事場次最多、賽程最長的競賽場館;是冬奧會歷史上體量最大的冰壺場館,也是世界唯一水上項目和冰上項目均可運行的「雙奧場館」。在游泳池搭設可轉換架體、安裝可拆裝製冰系統、形成具有4條標準賽道的冰壺場地。這種轉換模式使水與冰的雙向轉換得以實現,轉換材料重複利用大幅降低了後期拆除改造成本。
北京冬奧會期間,「冰立方」一邊散發著其獨有的科技感,一邊用絢麗姿態再次驚艷世界,世人可以在同一個建築裡看到夏季奧運會和冬季奧運會的樣子,這真是太棒了。其他諸如5G、氫氣能源車的大量運用、機器人廚房自動送餐設備,讓2022北京冬奧充滿著綠色環保與未來科技感,給往後的奧運賽事,樹立新世紀的標準典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