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台北報導】環保署偕同農委會、教育部、衛福部、經濟部、內政部等部會,於12月8日上午9時至下午4時採視訊方式線上舉辦「我國環境荷爾蒙管理之回顧與展望」成果發表會,邀集學者專家、業界及NGO齊聚一堂,由相關部會分享相關管理檢測、環境荷爾蒙知識推廣、農業、食品、市售商品及綠建材之管理現況。最後由環保署針對環保標章、環境水體、土壤及場址、固定污染源排放與減量、檢測方法研發之管理成果進行報告以利各界瞭解我國環境荷爾蒙管理策略及成果,並透過交流討論,凝具共識持續精進。

環保署表示,環境荷爾蒙是某些可模擬體內荷爾蒙作用的人造化學物質,可能透過環境流布或食物鏈進入人類或其他生物體內,進而影響生理調節機能,造成人體生育能力或健康危害。我國已因應國際趨勢,自民國99年,由環保署邀集衛福部、農委會、經濟部等,報行政院推動跨部會「環境荷爾蒙管理計畫」,以減少環境荷爾蒙暴露,至110年為止我國已推動兩期共12年「環境荷爾蒙管理計畫」,藉由計畫持續推動實施,有效整合各部會量能,強化環境荷爾蒙管理法規,同時對於國內用品、產品、食品及環境等背景進行抽測及監控,進而讓國人遠離環境荷爾蒙之干擾。
環保署指出,為有效延續環境荷爾蒙相關管理成果,以及順應國際上對環境荷爾蒙議題重視之潮流,所以在第二期計畫結束之後,再召集相關部會,持續推動第三期計畫,特別針對敏感族群加強環境荷爾蒙檢測及宣導,時程為期6年(111年1月1日起至116年12月31日止)。
環保署強調,藉由這次發表會,分享各部會在過去12年來環境荷爾蒙的管制成效,未來仍持續加強跨部會合作管制監控,致力於減少環境荷爾蒙帶來的健康威脅和環境風險,各界欲瞭解詳細內容,可參閱環保署化學局「環境荷爾蒙資訊網站」(https://topic.epa.gov.tw/edcs/mp-6.html)
12月8日會議首先由環保署化學局科長吳春生簡介「我國執行環境荷爾蒙管理計畫」,並播放成果影片;有五大議程依序由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檢驗長暨清華大學化學系榮譽教授凌永健、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簡伶朱、中興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教授林伯雄、陽明交通大學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特聘教授陳美蓮、陽明交通大學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紀凱獻等人主持,主講人分別有農委會漁業署研究員鄭淑文「環境荷爾蒙管理計畫成果發表」、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科長高志璋「化學品管理知識推廣與綠色化學推動(含EDCs宣導)」、衛福部食藥署科長廖家鼎「食品中環境荷爾蒙物質之監測管理及宣導」、經濟部標準局簡任技正楊禮源「市售商品含環境荷爾蒙物質管理現況」、環保署管考處科長李奇樺「環保標章之管理成果」、內政部建研所組長羅時麒「綠建材標章之管理成果」、環保署水保處科長孫維謙/科長柯顯文「廢污水及飲用水之管理成果」、環保署土基會組長陳以新「戴奧辛土壤歷年監測成果及場址管理現況」、環保署空保處技士尹心婕「固定污染源戴奧辛及重金屬排放管制及空品監測成果」、環保署環境督察總隊技正陳俊源「固定污染源稽查及智慧執法成果報告」、環保署環檢所組長許元正「國內環境荷爾蒙相關檢測技術研發現況」。
我國環境荷爾蒙管理之回顧與展望 – 我國執行環境荷爾蒙管理計畫
環境荷爾蒙
何謂環境荷爾蒙?「環境荷爾蒙」又稱為「內分泌干擾物質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 」,根據美國環保署定義,EDCs指干擾負責維持生物體內恆定、生殖、發育或行為的內生荷爾蒙之外來物質,會影響荷爾蒙的合成、分泌、傳輸、結合、作用及排除。在自然界環境中長期存在、具生物濃縮級生物蓄毒性、持久不易分解、對生物具有毒性、通常不溶於水。常見環境荷爾蒙種類及用途(如附圖)。

我國環境荷爾蒙管理計畫及第三期修訂說明
我國自2010年起至今已推動兩期共12年之「環境荷爾蒙管理計畫」;2010年~2015年:整合行政資源,優先調查管制民生用品,法規增修訂與執行,推動環境流布調查,食品、商品抽測,環境背景監控,溝通宣導。2016年~2021年(第二期):確認環境荷爾蒙物質種類,強化法規,食品、商品抽測,環境背景監控,加強溝通宣導。2022年~2027年(第三期):強化法規,環境背景監控,食品、商品抽測,加強溝通宣導,滾動更新環境荷爾蒙清單,針對敏感族群加強檢測及宣導。執行策略:成立跨部會推動小組由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擔任環境荷爾蒙管理計畫之召集機關。法規之執行及增修訂:依小組成員之主管業務權責,檢討並增修訂相關法規,以及時因應國際趨勢。抽測及監控:進行用品、產品、食品及環境等背景抽測及監控。加強宣導:由各用品、產品、食品及環境等主管機關依權責加強宣導,適時且及時對媒體及民眾進行溝通及宣導。滾動式檢討納管:蒐集國外法規、重點關注物質及具體策略,掌握國際趨勢以持續強化國內環境荷爾蒙管理。
國內管理成果-檢測成果
一、河川底泥:2020年針對15條河川進行河川底泥調查,1、鄰苯二甲酸酯類:9種PAEs以DEHP檢出率(80.0%)最高,平均濃度0.81mg/kg dw,其他8種PAEs檢出率相對較低(介於0~7.5%),平均濃度皆小於最低定量濃度或未檢出。2、雙酚A:濃度平均值為0.0123 mg/kg dw。3、壬基酚:濃度平均值為0.0596 mg/kg dw,過去測值較高之河川,包括淡水河本流、大漢溪、新店溪、將軍溪有逐年下降趨勢。
二、環境水體:2020年針對後龍溪、北港溪、急水溪、阿公店溪河川檢測水中全氟辛酸濃度N.D.~20 ng/L,水中全氟辛烷磺酸濃度N.D.,2020年針對105處海域水質進行監測,鉛監測結果小於0.010 mg/L,鎘監測結果小於0.0002 mg/L,汞監測結果小於0.0006 mg/L。三、環境空氣:戴奧辛及呋喃濃度皆遠低於日本環境空氣品質基準值、重金屬鉛鎘汞均低於WHO的空品基準與我國空品標準值。四飲用水:2017-2020年抽驗國內自來水供水系統,DEHP、DMP、DEP、DBP、BBP、DNOP、雙酚A、壬基酚、戴奧辛及呋喃及重金屬(鉛、鎘、汞),及2020年抽驗嘉磷塞,戴奧辛及呋喃、鉛、鎘、汞皆符合飲用水水質標準。五、市售食品:2020年持續監測國內市售食品中重金屬鉛鎘汞含量,抽樣100件食米、150件水產品及20件藻類食品,其中1件水產品(丁香魚)檢出鎘含量不符「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已依規定後續處辦外,其餘皆符合規定。六、市售商品:檢測項目包括塑膠類產品之鄰苯二甲酸酯類、多溴聯苯類及多溴二苯醚類、產品塑膠件及塗料之重金屬鉛、鎘及汞、有機錫等。
七、環保標章產品:2015-2020年共完成1,982件環保標章產品之抽驗,其中環境荷爾蒙項目未符合該產品環保標章規格標準者共計32件,皆已廢止該產品環保標章使用權之授與。2015-2020年共完成玩具、紡織品、兒童用品、香品、紙錢、文具等1,694件市售商品抽測,檢驗項目包括鄰苯二甲酸酯類、重金屬(鉛、鎘、汞)、有機錫…等項目,不符合規定者,皆已依商品檢驗法或消費者保護法,請業者下架回收,其餘皆符合規定;2015-2020共抽檢1萬2,553件酒品,其中2017年、2018年及2020年各有1件不符酒類衛生標準鉛含量0.3毫克以下規定,業經地方政府輔導銷毀或海關退運出口,其餘皆符合規定。八、農畜水產品:2016-2020年針對高污染潛勢地區農地,採樣監測地上食用作物檢驗重金屬鎘汞鉛共2,924件,其中69件食用作物之鎘或鉛含量超過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所定重金屬限量標準,不合格案件之田間食用作物均已剷除銷毀,未流入市面,2015-2020年就豬肉產品進行壬基酚及雙酚A兩項環境荷爾蒙檢測,及鮮乳產品辦理戴奧辛檢測,均符合規定標準。

未來展望
未來展望有三項執行重點:一、跨部會共同研訂推動「環境荷爾蒙管理計畫」,透過法規增修訂、監測及教育宣導,遠離環境荷爾蒙;二、持續蒐集歐盟、美國及日本等先進國家管理制度,以精進我國之管理作法;三、透過推動小組平台,強化相關部會之協調及分工,促進法規及管理介面之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