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瞄準『中國智造』,邁向『產學研醫』——2021國產手術機器人產學研醫協同創新論壇」21日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線上舉辦。會議聚焦手術機器人產業最新進展和未來發展,探討中國國產手術機器人的研發、生產和應用等諸多問題。
業界專家張長勇認為,國產手術機器人市場應尊重創新,做真正臨床需要的產品,要比先行者做出更好的產品。要做可負擔可接受的醫療創新,在提高醫療質量的同時讓支付方可負擔,希望盡快把醫療機器人納入醫保收費目錄,未來在機器人空虧時希望給產業創新留出一定的窗口期,使得創新企業真正有能力持續地投入研發,為整個醫療創新營造「熱帶雨林」的生態環境。
論壇主席、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院長、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院長楊廣中指出,手術機器人將為醫生提供技術操作層面質的飛躍。在疫情防控中,醫療機器人有著重症病人監護治療等各個領域廣闊的應用場景。
楊廣中認為,隨著國家政策支持、企業的研發投入、高校研究力度的增長,加上中國龐大的市場需求,相信國產手術機器人行業未來的發展前景必將十分廣闊,希望參會者都可以受到啟發,未來做出更好、更強、更智能化的機器人。
「中國智造」國產手術機器人產學研醫協同發展模式研究社會實踐團團長張海揚對記者表示,希望參會者讓手術機器人避免成為被「卡脖子」的高精尖技術,推動實現「中國智造」國產手術機器人事業的進步。
當日,多位醫學專家分享了國產手術機器人臨床應用及合作創新。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骨科醫生李慧武強調,數字的精確不是機器人的優勢,個性化治療才是機器人的未來。針對人工智能時代的普遍疑問,李慧武認為,醫生不會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但是不會人工智能的醫生一定會被會這項技術的醫生所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