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蔡叔涓北川報導】北川是羌族聚居地、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降生地,大禹的傳說和遺跡遍佈全縣,羌族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禹羌文化遺存豐富。北川也被大陸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大禹文化之鄉」,被中國水利史學會命名為「大禹祭祀地」,被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命名為「羌族文化之鄉」「羌繡文化之鄉」。

北川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羌族傳統文化,吸引許多台灣文創業界的專家學者與與投資創業者前往,在2021海峽兩岸禹羌文旅文創產業發展交流會會現場還展示了來自海峽兩岸20家文創企業的文旅文創產品,囊括了非遺文化、民間手工藝、樂器、特色美食等眾多種類,兼具創意性、實用性、藝術性,展現了海峽兩岸同胞在文旅文創、風俗民情、飲食文化等多方面融合發展的積極探索和實踐。

此外,北川羌族自治縣人民政府還與四川工商學院、天藝.濃園藝術博覽園現場簽訂了校企地戰略合作協定,進一步推動文旅文創交流合作。
.jpg)
對話交流環節在成都市台協常務副會長、文化產業委員會主委張榮華的主持,北川縣宣傳部長李東,四川省文化產業商會會長張建華,及台灣大葉大學教授黃柏鈴、德陽市台協常務副會長賴國光等,圍繞文旅文創融合發展精彩交流,發掘亮點,共謀合作,為禹羌文化產業發展獻計獻策。

來自台灣的台灣中華城鄉文化創意發展協會副秘書長林怡君、成都可芳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董事長宓欣怡分別介紹了文旅文創經典案例,交流川台兩地文旅文創的成功經驗。
.jpg)
交流會上兩岸與會人士一致認為,北川作為大禹的誕生地和羌族聚集地,文旅資源富集,是天府旅遊名縣,兩岸連接眾多,是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發展前景可期。每年在大禹故里北川舉辦海峽兩岸大禹文化交流活動,匯聚海峽兩岸同胞和海內外華夏兒女共祭大禹,意義非凡。

他們表示,北川作為大禹的誕生地和羌族聚集地,文旅資源富集,是天府旅遊名縣,兩岸連接眾多,是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發展前景可期。希望兩岸文旅文創界人士加強交流合作,深入挖掘和開發禹羌文化,研發創造禹羌文創產品,共用發展機遇,共促禹羌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助力大禹故里建設和鄉村振興。
-1.jpg)
大禹祭祀源遠流長
北川弘揚大禹精神 傳承禹羌文化
【記者蔡叔涓北川報導】近年來,北川大力弘揚大禹精神、傳承禹羌文化,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全國首個「中國大禹文化之鄉」,被中國水利學會水利史研究會確立為「大禹祭祀地」,被國台辦批准設立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同時,連續成功舉辦兩屆海峽兩岸交流活動暨大禹誕辰祭祀典禮,開啟了兩岸共祭大禹誕辰的先河。
.jpg)
六月初六祭祀大禹,在北川有著悠久的歷史。據《竹書紀年》等大量史籍記載,4000多年前,大禹誕生在北川境內,縣內至今集中完好地保存著揚雄、李白、顏真卿等歷史名人題寫的有關大禹的題刻,祭祀大禹的禹王廟遍佈全縣各地。北川祭禹習俗最早可追溯到夏朝,在清朝乾隆年間達到鼎盛,千百年來,祭祀大禹的習俗在北川從未間斷。

2019年北川舉辦了第一屆海峽兩岸大禹文化交流活動暨大禹誕辰祭祀典禮,開啟兩岸共祭大禹誕辰,已連續成功舉辦三屆海峽兩岸大禹文化交流活動暨大禹誕辰祭祀,大禹出生地北川也成為了海內外華夏子孫尋根問祖之地。
-1.jpg)
北川是夏王朝的創立者、治水英雄大禹的降生之地,縣裡面至今仍保存著大量有關大禹的歷史遺跡,集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於一體,大禹故里風景名勝為許多華夏子孫訪古探幽的聖地。
北川作為大禹故里,從古至今都是被公認的,早在西晉開始,就有文獻記載。北川祭禹習俗千年不絕,可追溯到夏朝,北川縣內群眾一直保持農曆六月初六祭祀大禹的民間習俗。
長期以來,北川致力於大禹文化的挖掘、保護、傳承和開發工作,已形成「學術有支點」「祭祀有亮點」「開發有特點」「景區有看點」的良好發展局面。加強遺跡傳說保護、強化大禹文化氛圍、開展大禹文化傳承普及,高站位保護和傳承大禹文化;加強大禹文化研究、推進大禹文化成果面世、啟動大禹文藝精品項目,高水準研究和創新大禹文化;抓好大禹祭祀品牌、打造大禹文化交流品牌,高規格打造大禹文化品牌。

現今,北川對保存的30多處大禹遺跡遺存進行了分門別類的妥善保護,大禹傳說故事被列為國家級非遺項目,新縣城建成了禹王橋、禹王廣場、禹龍社區等紀念建築,命名了「石紐路」「望崇街」「石泉街」等有大禹文化符號的街道,落成了大禹雕塑和大禹故事浮雕,並長年通過「大禹智匯」報告會、「禹羌大講堂」、電視欄目《禹風》等向幹部群眾宣傳大禹精神和大禹文化。
同時,北川設置了禹羌文化研究中心推動大禹研究工作,與大陸浙江紹興、河南登封、安徽蚌埠、山東禹城、湖北武漢等地的學術聯動,形成大禹研究全國呼應的格局,也與浙江姒氏、台北夏氏、河南禹氏等形成良好的互動。
北川打造大與文化創作腎友成果,以大禹家風家訓為題材的專題片《禹訓》已在網站展播,大禹文化題材電影《禹城秘事》已拍攝完畢,舞台劇《大禹出征》正在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