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鄭松波報導】3月30日,福建省福清市柏渡村鄭氏金峰祠舉行重建落成慶典,吸引海內外近千名宗親、嘉賓參加。現場鑼鼓喧天、龍騰獅舞,氣氛熱烈。
柏渡村鄭氏金峰祠,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後多次修建。自1986年重修以來,歷經歲月滄桑,處於牆圮壁頹境地。此次,鄭氏族人共籌集近500萬人民幣資金,其中福建天馬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鄭坤捐資100萬元,於2017年9月動工,歷時近一年,於2018年7月重修告竣。
鄭天佐,字時才,號金峰,為富春鄭氏之九世祖。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生於柏渡村。從小苦讀經典,及長通曉詩文辭賦。素懷「濟蒼生安社稷,立功揚名」之抱負。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甲子科舉人,賜進士,明隆慶元年(1567年)任山東沾化縣教諭。明隆慶六年(1572年)升湖南桃源縣知縣。時連年乾旱,鄭天佐籌集錢糧賑災,招募民工築堰通渠,仁德施政,深得民心。萬曆九年(1581年),升任廣東惠州通判,任內被民眾頌為「鄭青天」,《粵東詩海》載:「縣遲延、府一年,但訴鄭青天,訟無滯,民不冤」,後又協助廣西平亂,擢升中憲大夫、貴州思州知府,上御賜璽書「宇宙完人、乾坤正氣」。
萬曆壬辰年(1592年),鄭天佐自惠州回鄉,登瑞巖山,賦詩「朝爽喜登臨,層崖積翠侵。嵐光涵海色,雁影下秋蔭…」刻石留念後,即赴任貴州思州。萬曆癸卯年(1603年)思州任上,鄭天佐以母老乞歸。歸鄉後攜族人修富春祠,萬曆甲辰年(1604年),海口龍江橋遭洪水沖毀,鄭天佐與郭遇卿等人捐資修復;鄭天佐還為瑞巖寺題寫石佛閣碑文。
當天,金峰祠堂籌管處主任鄭坤在慶典儀式上致辭表示,天佐公愛國愛民深明大義,一身正氣無私無畏,忠於職守克己奉公,乃為官者的典範。作為鄭氏後人,要更加團結,傳承良好家風家訓,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國家和社會作出更大貢獻。
慶典活動現場,柏渡村鄭氏金峰祠收到來自各地鄭氏宗親會牌匾,台灣鄭氏宗親也發來賀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