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藍綠的終極統一

台灣政壇正掀起大規模的罷免運動,執政的民進黨鎖定部分國民黨立委,指控其親中立場,威脅台海安定與台灣主權,試圖透過罷免行動來削弱在野的勢力,也藉此掌握立法院的席次優勢,進一步鞏固民進黨自身的政治版圖。然而,這場罷免風暴的本質不僅僅是黨派之爭,也是台灣政治環境長期以來,未能解決的兩岸問題所衍生出的政治對抗。
台灣的政治光譜長期呈現藍綠二元論,國民黨主張維持現狀甚至和平統一,而民進黨則強調台灣主權,部分勢力更傾向於正式宣布獨立。這兩條路線看似針鋒相對,然而在急於改變而選擇激烈的手段下,最終的結果卻可能殊途同歸,兩岸終極統一。
民進黨在罷免行動中以「親中賣台」的標籤攻擊國民黨立委,試圖塑造一種「正義對抗邪惡」的氛圍。然而,罷免制度本應是民主機制的一部分,用以約束民意代表的不當行為,而非淪為黨派清算的工具。罷免變成政黨鬥爭,不僅削弱了代議政治的穩定性,也進一步加劇了內部的對立。綠營的策略,表面上是要清除「親中勢力」,實際上卻是透過激化藍綠對抗,來凝聚支持者,並進一步推動台獨議程,這樣的做法不僅無助於台灣的內部團結,反而會給北京提供更多介入台灣問題的理由。
綠營的台獨主張,看似是強化台灣主體性,實則是在台灣內部製造更大的風險。北京對於台獨的紅線一直明確:不允許台灣走向正式獨立。但民進黨政府近年來不斷強化「去中國化」政策,並積極與美日等國發展安全合作,在短期內或許能提升台灣的國際能見度,長期來看,卻可能促使中共提前動手。過去當台灣內部發生重大政治變動,如2016年民進黨完全執政後,北京便立即中斷官方交流,並加強對台軍事威懾。若未來台灣在政治上進一步朝向法理獨立邁進,那麼中共的武統時程恐將提前。
相較於民進黨的台獨路線,國民黨的策略則較為保守,主張維持現狀,甚至認為應該積極推動和平統一。然而,這樣的主張在當前國際局勢下,是否真的可行?維持現狀在理論上是一種穩定策略,但這種平衡並非台灣單方面能夠決定,美中競爭日益加劇,台灣已成為戰略博弈的核心,若北京認定美國正在扶植台獨勢力,那麼即使台灣沒有正式宣布獨立,北京仍可能加快武力統一的步伐。
至於和平統一的主張,在目前台灣社會氛圍下,幾乎不具可行性。歷經數十年政治社會的變遷,台灣內部的主流民意早已與大陸產生巨大落差,北京所倡議的「一國兩制」模式更因香港問題而徹底破產。國民黨若要推動統一,勢必要提出一套更符合台灣社會接受度的方案,否則這樣的主張將淪為選舉包袱。
無論是綠營的台獨,還是藍營的維持現狀或和平統一,兩條路線看似對立,實則都可能導向同一個結局,「兩岸終將統一」只是時間點與方式不同。如果台獨勢力持續挑戰北京的底線,則最可能的結果是中共以武力達成統一目標,這將是一場災難,對台灣而言代價極為沉重。如果台灣選擇維持現狀並且長期與中國保持經貿聯繫,那麼北京則可能透過經濟融合、文化交流,最終在未來數十年間以「和平演變」的方式實現統一。
台灣的未來,不僅取決於藍綠政治操作,也深受國際局勢、美中角力及中國內部發展等多重因素影響。當前的罷免政治或許只是政黨鬥爭的一環,但背後反映的卻是台灣長期無法擺脫的結構性困境,真正的關鍵在於,台灣該如何在這場歷史洪流中尋求最大利益,而非困於意識形態的對立,若無法找到長遠的生存之道,最終的命運恐怕將不再由台灣自身決定,而是由更強勢的外部力量來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