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與印度兩國就喜馬拉雅邊境巡邏安排達成協議,這大大緩解了這兩個亞洲大國之間的冰冷敵意,也促成了印度總理莫迪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金磚會議期間舉行會晤。這可以說是印度總理莫迪被動而務實的決定,過去印度在安全問題上對中國過度防範,已經對印度的經濟發展戰略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印度在經貿上對中國的剛需又是客觀存在的,這也造就了現在對中印經濟安全關係「再平衡」聲音的抬頭,也推動莫迪政府在對華姿態上進行必要的調整。
印度與中國之間長約3300公里的邊界線穿越世界上一些最荒涼的地帶。西部邊界延伸在印度的拉達克地區,海拔在4000至6000多米之間,在沒有積雪的月份,那裡的地貌看上去與月球表面差不多。兩國的邊境問題已經是歷史問題,也是讓兩國關係難以逐步向好的關鍵所在。中國與印度在2020年印度多次單方面破壞雙方多層級會談會晤達成的共識,先後在加勒萬河谷地區、班公湖南岸、熱欽山口等地區非法越線佔控,公然挑釁,造成邊境局勢緊張。此後,雙方舉行了多輪外交和軍事級別磋商會談30多輪談判,終於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中國大陸目前仍是印度最大的商品來源國和最大工業產品供應國,印度官方數據顯示,過去四年來,印度從中國的進口量激增超過 50%以上,對華貿易逆差幾乎翻了一番,達到850億美元。莫迪曾經說過,希望印度在2029年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2047年成為發達國家。對74歲的莫迪來講,當然也希望可以在他的第三任期內能夠完成,這就需要莫迪政府重新調整對中印經濟關係的立場,至少釋放出一些積極的務實信號。
或許要完全消除兩國之間的芥蒂需要更多一點的時間,但莫迪終究還是踏出了這一步。反觀台灣卻正因為新任領導人賴清德的蠻幹,對美國及在野黨的勸告置若罔聞,對大陸依然抱持敵對勢不兩立的態度,兩岸關係進入空前的危機,台灣能有印度這樣的底氣跟資本,可以一直跟大陸虛耗到最後嗎?如果沒有,是不是也應該有所調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