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優生考試倒數上課哭泣 竟是思覺失調症警訊

【記者張原銘、張智凱台中報導】小花(化名)是一名護理師,也是一名思覺失調症病友。小花高中時期,成績突然從班上前5名變倒數,上課時莫名流眼淚,社交與行為能力變差,嚴重時甚至無法獨立完成洗澡,卻渾然未意識到自己生病了,幸好班導師有所警覺,建議就醫後確診為思覺失調症。隨後小花在親友和醫護團隊的關愛與照護之下逐漸穩定病況,且克服種種難關,終於考取護理師執照,近兩年更在長效針劑的幫助下保持穩定不復發,得以施展護理專長,用愛與關懷回饋社會,翻轉自己的思覺失調症人生。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總院長蔡明哲表示,思覺失調症是一種「大腦生病」的精神疾病,在台灣的病友預估14萬人,盛行率約0.6%。思覺失調症病友容易因為秋冬季節的日照縮短,影響褪黑激素與血清素分泌,以及氣溫明顯的變化,出現導致情緒波動、復發的症狀。
蔡明哲呼籲民眾多留意周邊親友的情緒與行為變化,特別是思覺失調症、憂鬱症等精神疾病病友,若出現異常,應盡早協助就醫和診斷、及早治療,不僅病友病況獲得控制,有機會回歸社會貢獻一己之力,照顧者的壓力也能減輕。
中山醫學大學精神醫學科張正辰主任進一步說明,大腦是一個結構複雜、各區域功能分工精細的器官。從腦科學角度來說,造成思覺失調症的主要原因,包括側腦室體積變大、海馬迴萎縮、多巴胺過度分泌導致灰質快速流失等。其他如遺傳基因、壓力等後天環境因素,也都可能導致思覺失調症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