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活化家鄉土地 鄉親共同「土裡淘金」

【本報綜合報導】春光好,春耕忙。近日,在浦城縣山下鄉凹後村,村民穿梭在田間選種、翻土、放種,在一排排錯落有致的田壟上,種上了檳榔芋。
「檳榔芋種下地之前,要先對芋種的大小進行挑選,不同規格的芋種要進不同深度的土壤裡。」這片芋田的主人——浦城縣金林家庭農場負責人熊金林也在田頭忙碌著。
「農忙時,每天基地裡要請三四十位工人,今年種檳榔芋工資支出大概要花40多萬元。」熊金林對新華網「鄉村振興在行動」調研團隊說,目前已流轉了270多畝地種植檳榔芋,用工量也隨之增加了不少,能讓村民在家門口賺點錢,他認為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今年49歲的熊金林,雖然生長於農村,曾經也和廣大農村青年一樣,到城市去打拼。多年來,熊金林先後開過早餐店,跑過車,打過工,在各行各業中摸爬滾打的經歷,磨煉出了敢拚敢闖的勇氣。而真正和農業結緣,開始於2018年。「那時候回到家鄉,看到村裡年輕人基本都外出,剩下的大多是留守老人和婦女,土地撂荒很厲害。」熊金林說,看著良田撂荒,覺得很是可惜,加上母親年紀大了,也想多點時間陪伴照顧,於是就流轉了60多畝土地,以種植水稻為主。

芋田放種忙。

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熊金林嗅到了泥土裡的商機,也嘗到了發展農業的甜頭,土地流轉面積也從最初的60多畝發展到400多畝,並從單純種植糧食作物,轉型為以糧食作物為主,經濟作物為輔。「去年,我種了7畝多竹蓀,扣除購買遮陽網、烘乾機等支出,還賺了2萬元,今年擴種到十幾畝,大概五月中旬就可以開始採收了。」熊金林說,發展農業不能光想著收成以後再找銷路,可以轉變思路先看市場需要什麼。去年以來,通過前期進行大量的市場調研分析,他看準了兼具營養價值高、產量高、品質優、易管理、成本低、經濟效益好等特點的檳榔芋,並聯繫上三明的一家檳榔芋加工廠合作發展訂單農業,收成以後銷路也就沒有了後顧之憂。
解決市場和銷路的後顧之憂,高標準農田和技術指導,則是保產增收的兩個關鍵點了。近年來,浦城大力實施建設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
浦城種糧歷史悠久,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素有「福建糧倉」的美譽。在2020至2021年期間,浦城縣共爭取到省財政資金9216萬元,落實縣級財政資金1850萬元。爭取到亞行「農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示範項目」貸款1.4億元用於7個鄉鎮共5.6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為糧食安全及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提供有力的資金保障。

附近村民到芋田務工,幫忙挑選芋種。

在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同時進行水、路等基礎設施綜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土地利用率,確保機械化程度到95%以上,降低了勞動力成本,提高了效率,讓廣大農業種植戶受益頗多。
「檳榔芋對水源的要求比較高,種植的田溝裡水分要充足。」山下鄉農技站站長韋先龍說,凹後村這片臨河且平整的土地,為檳榔芋種植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平時,縣鄉兩級農技人員也會通過強化水肥一體、化肥減量、病蟲綠色防控等技術指導服務,推動科學種植,提高檳榔芋品質和產量,從而促進農戶增產增收。「雖然以前沒種過檳榔芋,但是有農技人員的技術指導,種植也比較有底氣。」熊金林說,如果今年氣候好的話,一畝大約能收2000公斤,檳榔芋按照不同的大小價格也有所不同,畝產值大概能有一萬元左右。
「現在有人回村發展農業,土地活起來了,我們也能在村裡做工賺錢了。」在檳榔芋種植基地務工的熊大姐高興地說,只要基地需要用工,她和附近的村民都願意來,每天至少能賺120到150元。熊金林說,現在願意幹農業的人比較少,他打算盡自己所能繼續擴大流轉面積,通過種植水稻、竹蓀、檳榔芋、水果玉米等盤活家鄉土地,帶著鄉親們一起「土裡淘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