慚愧祖師由來 慚愧祖師原鄉信仰之創化

慚愧祖師信仰創發於粵東韓江流域中游大埔、梅縣地區,相對於下游潮汕平原而言,地理環境、區位條件、人文發展上皆可說是區域邊陲。邊陲區域的宗教信仰,必統攝其創發地之環境特質於信仰活動之中,按原鄉生活方式之文化觀點,具有信仰慣性之移民會將其傳播移植至新鄉類似的生活環境中。

2.正在重建粗坑《城東宮》慚愧祖師神令。〔記者陳良安攝〕

然而,除了信仰慣性之外,神明對該環境特質的功能性是其得以發展壯大的重要因素。因而,首先就信仰與環境的生態相關性,自其創塑原鄉作一檢視,藉由有限的史料,了解其創發之環境背景特質。
「慚愧祖師」為唐代禪宗高僧,由於修行得道於廣東大埔縣與梅縣交界的陰那山,俗稱「陰林山祖師」,圓寂前自號「慚愧」,故亦稱「慚愧祖師」。乾隆二十七年重修之《潮州府志》卷十六山川志對陰那山及慚愧祖師之介紹,陰那山距縣西九十里,約高數百丈,綿亙百餘里,五峰連峙狀如火焰,崔嵬高聳,名五指峰,陟巔四望無際,山中時有雲氣籠罩,上屬嘉應,下屬大埔,為三河大麻崑崙祖山,山下即陰那坑,有祖師寺,即了拳僧道場處也。

因而本信仰香火可追溯至唐代祖師修行坐化的道場所在–陰那山陰那坑「靈山寺」。陰那山位於韓江兩大支流汀江、梅江匯流處西南方,韓江支流之一汀江發源於福建省長汀縣西北側武夷山東南山麓,南流穿越閩粵界山,至廣東大埔縣西部三河壩匯集梅江,再匯大清河南流,至潮安(潮州)以下沖積形成韓江三角洲。

該區丘陵山地原為長期風化侵蝕之古陸塊,經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影響而抬升傾動,河流回春,形成了格子狀、獨流入海之韓江水系,山地之崎嶇限制了人們活動往來,然而自成系統的河谷,得以提供生活路徑,深刻影響了日後人文活動的發展。

據客籍移民遷移的考證研究,與贛南相通之北江、東江、汀江等河谷上游在客家先民遷徒過程中,皆成為重要入遷閩粵管道,同時經此輸入了中原文化,與在地的土著文化互相激盪、由衝突而涵化交融。〔本報記者陳良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