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後”泉州男生甘守寂寞,回鄉傳承南音樂器製作

泉州男生蔡劍芳大學畢業後,沒有留在繁華的城市,而是回到泉州台商投資區張阪鎮門頭田中村老家,接過父輩的衣缽,當了一名南音樂器製作的師傅。他說:“我會一直堅持下去,祖輩傳了100多年的手藝不能在我們這一輩丟失。”
千年古樂 百年世家
泉州南音樂器琵琶、洞簫、二弦、三弦及拍板,大都是由民間手工作坊一代又一代傳承、製作的。在閩南地區,蔡氏南音樂器製作技藝受到廣大弦友的廣泛認可。該技藝已有100多年歷史,蔡旭(1880年—1932年)從小學木作,13歲起開始製作南音樂器,蔡氏南音樂器製作技藝至今已傳承至六代。

“蔡旭是木匠出身,從小到晉江安海謀生,學得了一手精湛的南音樂器製作技藝。”蔡劍芳今年27歲,他介紹說,蔡氏南音樂器以音色優美、經久耐用而聞名。第二代傳人蔡火水製作的琵琶《爨桐》,現存於石獅群峰樂府南音社,還有一整套樂器現存於澳門南音社;第三代傳人蔡炎成製作的琵琶《懷情》現為廈門南音樂團所使用。

蔡劍芳的父母蔡東鵬、蘇美瓊都是南音樂器製作大師,夫妻倆是泉州市級非遺傳承人。2004年,泉州市展演團赴法國巴黎香榭麗舍劇院演出的泉州南音專場晚會大獲成功,所使用琵琶均為第四代傳承人蔡東鵬的作品。令人惋惜的是,2017年,蔡東鵬因病英年早逝。

丈夫去世後,蘇美瓊用柔弱的肩膀,撐起這個南音樂器製作世家。幾年前,小兒子蔡劍芳大學畢業後,她把樂器工作室從安海鎮遷回張阪老家門頭田中村。在母親的悉心指導下,從小就有著南音樂器製作天賦的蔡劍芳,逐漸成長為一名樂器製作能手。

▲蔡劍芳對製作琵琶的每道工序都一絲不苟
耳濡目染 傳承手藝
 “每天看父親做樂器,看久了,很多都會了。”說起學做樂器的經過,蔡劍芳告訴記者,他從6歲起就玩父親的刨刀和錐刀,在耳濡目染下,他從小就熟悉了做琵琶等樂器的各個步驟,也算是輕車熟路了。

蔡劍芳大學就讀於泉州師範學院國貿專業,其所學的專業與樂器這個行業相差甚遠。樂器製作很辛苦,是個體力活,而且賺不了大錢。對於蔡劍芳回老家製作樂器的選擇,他的一些同學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婉言勸他“應趁年輕之際,到外面去闖蕩一番事業”,但他不為所動,堅持自己的選擇。

“父親算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位師傅,而母親在鑲金、拋光、打蠟等細節上做得比較好。”蔡劍芳說,平時他和母親各司其職,明確分工,這樣做起來速度也比較快。由於是手工活,一個月琵琶不過做六七把。父親去世後,母親才開始申報非遺傳承人,於2017年成為非遺傳承人。
工序複雜 選材講究
張阪鎮田中村的一棟民房是蔡劍芳的老家,也是他的工作室,他平時居住在鎮裏,只有製作樂器時,才會來到這裏。一進入工作狀態,這位雙手戴著袖套的年輕師傅一臉凝重。只見他將桌上一把製作中的琵琶倒放著,右手拿起刷子,蘸了蘸黑色的漆,在琵琶背部輕柔地刷了幾遍。等漆快幹了,他拿出幾包金箔,用小刷子一點一點地將金箔刷到此前已刻好的陰文上。幾遍過後,“金聲玉振”4個金色的篆書便明亮起來。這是琵琶製作中,外觀部分的最後一道工序。

蔡氏南音樂器在選料上有嚴格要求,琵琶的原材料以梧桐木和杉木為主,梧桐一般選用存放20年以上的,而杉木則是越老越好,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都有,其中老房梁是最好的材質。而製作琵琶上的天、地、人以及四相、九宮等部位時,使用的是精選的進口貝殼類材料。

蔡劍芳介紹,琵琶製作工藝十分複雜,有選料、打粗坯、打四絞仔孔、連接過山、膠合桐面、上漆、鑲嵌、調音等十幾道工序,非常繁瑣,是一件細活,沒有耐心的人無法從事這項工作。除琵琶外,蔡劍芳和母親還做拍板、二胡、三弦、二弦、洞簫等樂器。而在製作琵琶、二弦、三弦的一系列流程中,最耗時、最難把握的要數安音位了,單是這一工序就要耗費長時間的精力,每次做完一把,還須反復試彈、調音,以確保絃樂器的高品質。

 

由於嚴把質量關,他們的產品供不應求。平時需要樂器的弦友,都會提前預訂,也有少部分自己帶著原材料專門前來訂制。令蔡劍芳感到欣慰的是,父親蔡東鵬在世時,打破南音樂器製作技藝僅限於家族傳承的老規矩,對外招收學徒,改變南音樂器製作危機,將這門古老的技藝世代傳承下去。

作者 羅劍生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