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藥大學團隊證實音樂療癒的效力

【記者林獻元台中報導】中國醫藥大學身心介面研究中心(MBI-Lab)團隊長年投入在非藥物治療精神疾病的研究,近期再度發表重要研究成果,證實「音樂治療以非藥物模式介入疼痛控制,能有效緩解嬰幼兒疼痛」!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臨床醫學》(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中國醫藥大學身心介面研究中心主持人蘇冠賓教授表示,疼痛在孩子的成長歷程成了不可避免的過程要素,相信許多家長一定都有以下心疼和不忍的經驗和回憶。
面對打針恐懼和疼痛時嚎啕大哭的孩子、幼兒發育中的成長疼痛、意外受傷的急性疼痛、甚至在手術前後的疼痛帶給孩子不適等等,都是家長心中焦慮緊張的來源點。
蘇冠賓指出,緩解兒童疼痛最常見的方式就是服用止痛藥,但藥物止痛效果經常不夠理想,且許多家長對於其副作用心存戒慎。近期非藥物治療盛行,許多研究指出音樂治療不論對成人或兒童都有助於降低疼痛,但多僅限於小型的臨床試驗,較少大規模系統性的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尤其是針對嬰幼兒時期更是缺乏。由於統合分析是證據等級最高的實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因此其結論也最受臨床醫師肯定。
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是中國醫藥大學博士班學生丁嘉种,他具有音樂治療師之背景,在蘇冠賓及李金鈴兩位教授的指導下,從上千篇的醫學文獻中,抽絲剝繭出38篇符合研究主題的臨床試驗,共包含五千多位受試者的資料參與分析,最後得出結論,「音樂治療以非藥物模式介入疼痛控制,能有效緩解嬰幼兒疼痛」!此項研究成果發現,不僅是全世界第一篇針對音樂治療對於嬰幼兒疼痛的大型統合分析,更無異是家長在面臨幼兒疼痛時的一大福音。
蘇冠賓說,有趣的是,無論是古典音樂、兒童音樂或流行音樂,似乎都可以產生不錯的效果,雖然音樂治療的作用機轉仍然未明,但先前研究顯示音樂能讓大腦釋放出多巴胺,使心情愉快增進心理幸福感。總之,音樂可以說是對大腦有益而幾乎無害的非藥物介入模式!
疼痛治療對於兒童身心健康極為重要,卻是醫學上常被忽略的議題。蘇冠賓認為,面對幼童疾病或成長的疼痛,可能不是一句「再勇敢一點」、「眼淚擦擦」的心理慰藉就能解決的。音樂治療提供了非藥物介入的良好選擇,在醫學潮流的自主性與多元選擇性中,音樂療癒也提供家長面臨孩子止痛的新路徑。
同為作者的新手媽媽蔡佳玲醫師也深有同感,提到小女兒跌倒撞破頭受傷後,哭鬧皺眉、急劇喘息、胃口改變、沒耐性、易怒等變得更加頻繁,而睡覺夜驚反應或是做惡夢哭醒,也都可能是疼痛所引發出的反應。
中醫大生物醫學研究所李金鈴副教授補充說,孩子在嬰兒時期就已經懂得疼痛,只是還不會表達,小孩子可能不會記住發生過的疼痛,但在神經系統中卻是會記住這種疼痛的感覺,甚至在長大後會出現長時間伴隨的慢性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