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廈門社區】集美後溪霞城城隍文化 吸引台青及研學進駐

【記者蔡叔涓廈門報導】在廈門,如果是新加入廈門就學、就業生活圈的人,近年來常聽人介紹,去集美區找房子落地安居,環境很不錯,也越來越多台商和台清,在廈門選擇的不是在島內的思明區、湖里區發展,而是選擇前進到集美。

元宵節社區舉辦一起搓湯圓慶元宵。

這次「走進廈門社區」本報採訪組前往集美後溪村,這裡是福建省級傳統村落,也是大陸「全國文明村」,厲害吧。

集美後溪村並不特別大或特別興盛,但是,它特別有人文底蘊,閩南本土特色文化深厚悠長,擁有霞城城隍廟廟會習俗、霞城陣頭、城內五祖鶴陽拳……,這就是集美後溪鎮後溪村。

居民同心老少齊潔淨居家環境。

「後溪這個村子不得了!台青、研學都來了……」這是廈門媒體推介後溪村的標題,突顯的是這個傳統村的改變,他們在自己文化特色上,加上大陸力推的「鄉村振興」,並且結合台青的創意,提升當地的人居環境,讓這個以前是傳統小村成為大陸「全國文明村」。

由廈門島內進到集美區不遠就是後溪村了,以前又稱霞城;這裡是集美區惟一一個省級傳統村落,村落內不僅有保存完好清代古跡和閩南古厝,還有香火鼎盛的霞城城隍廟。

春節時舉辦「迎新春 送新聯」居民同歡活動。

城隍廟四周鬱木蔥蔥,映襯朱紅的屋頂,昭顯廟宇的莊重。這是後溪村獨特的文化符號——霞城城隍廟。廟裡的「臨海門」牌匾歷經百年,是兩岸城隍文化一脈相承的歷史見證。

近年來,為保護傳統文化,豐富村居內涵,後溪村每年都會舉辦兩岸城隍文化節,還成立了霞城城隍文化保護中心。並善用霞城城隍廟廟會習俗、霞城陣頭、城內五祖鶴陽拳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富有閩台特色的城隍文化節。

為社區兒童在假日舉辦省工藝課。

後溪村社區工作人員介紹,有一位來自台灣台南的台灣青年吳炳璋,就是利用級發揮閩、台元素,助力發展鄉村文旅產業,在後溪有了很好的發展。

吳炳璋加入黑貓樹屋的「青青之約、村村出道」直播分享會,成為後溪村的「代言人」,在雲端展示後溪村的文化藝術、非遺手作。

為社區孩童舉辦的學習營。

他做直播的地方——黑貓樹屋,是後溪村為發展鄉村文化旅遊產業,充分發揮閩台元素,引入欣立社工和廈門北月台青雙創基地資源,設立的兩岸青年文旅基地,一大批兩岸青年在這裡創業就業、助力鄉村振興的同時,也參與當地社區開展各種公益活動。

隨著功能的不斷拓展,這裡也變成後溪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後溪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所在地、兩岸青年創業就業的平台。

在廟前廣場有廟會陣頭及非遺項目表演。

後溪村發揮自身優勢,串聯兩岸青年和專家,攜手兩岸大學生打造「後溪研學村」,並開發閩台文化研學課程與路線,吸引眾多兩岸青少年到這裡研學。

城隍爺的廟會迎神活動當地民眾入列參加。(攝影王堅峰)

後溪霞城城隍廟 連繫兩岸民俗交流

【記者蔡叔涓廈門報導】集美後溪這裡還有一個要特別介紹的,就是這裡的霞城城隍廟,據當地耆老介紹,這裡是台北霞海城隍廟的祖廟,也是台灣其他城隍廟的「太祖廟」。

據介紹,早在1821年同安人陳金絨奉請霞城城隍爺金身渡台,後由陳氏之子陳浩然集議在台北大稻埕興建城隍廟,因懷念故鄉霞城故取名「霞海」,此後,各地又紛紛從台北霞海城隍廟分爐興建城隍廟。

城隍廟會時各項民俗表演很精采。(攝影王堅峰)

自城隍爺金身渡台後,兩岸城隍爺信眾互有往來,每逢農曆五月十三城隍爺神誕,都會在城隍廟舉辦盛大的廟會活動,後因歷史原因,兩岸信眾聯繫中斷。如今的霞城城隍廟又恢復了以往的香火鼎盛,每年後溪城內村都會在農曆11月22城隍爺的祈安日前後,舉辦盛大的廟會迎神慶祝。

城隍廟會時鑼鼓震天,熱鬧非凡。 (攝影王堅峰)

現在,霞城城隍廟是福建省重要的對台交流點之一,而霞城城隍廟廟會習俗也成為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

後溪城隍廟會已成為兩岸民俗交流的重要項目。(攝影王堅峰)

廟會一連持續幾日,台灣、新加坡等地的城隍廟主事及信眾也會組團前來進香,除了進香朝拜、還有舞獅團、踩高蹺、扭秧歌、耍雜技、唱戲劇、木偶劇、歌仔戲、腰鼓表演等活動,鑼鼓震天,熱鬧非凡。

集美後溪霞城城隍廟每年廟會吸引無數民眾。(黃宇星攝)

霞城陣頭隊到現在已經有100多人,年紀最小的只有10多歲,到年紀最大的有5-60歲。據介紹,霞城陣頭距今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期間失傳了一百多年。

廟會時還有舞龍舞獅團、踩高蹺、扭秧歌等表演。(攝影王堅峰)

1992年台灣的分廟回鄉祭拜,霞城陣頭重新出現在福建鄉親們的面前,成為成立後溪霞城陣頭隊的契機,於是集美後溪城隍廟派人去台灣交流學習,村裡老人說:後溪城隍廟要把陣頭重新撿起來練,重拾霞城陣頭這樣重要的傳統習俗。

兩岸民眾因城隍廟而結緣,城隍廟成為了兩岸親情互通,與民間信仰文化交融的聖地,也是海峽兩岸民間民俗文化交流重要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