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微」改造 千年古巷「春」意濃

【本報綜合報導】隨著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古城福建泉州的年味也漸漸濃了。在29條街巷綜合提升工程的修繕下,承載海內外泉州人記憶的花巷展現出別樣的「萬種風情」,放眼望去,200多米長的古巷已是一路飄紅,洋溢著喜慶的節日氛圍。
據傳,花巷為唐代泉州子城南城牆所在地,元代在此處設有兵營,駐軍多為蒙古人,故又稱「蒙古巷」。清末民初,巷中多家人造花店舖,奼紫嫣紅,遂改稱「花巷」。
曾幾何時,隨著歲月變遷,花巷不復往日景象。破舊的閣樓,沿巷一路的電線桿,密密麻麻的電線雜亂無章,下雨天時橫流的髒水……讓居住在這裡的人們苦不堪言。
而今,管線下地、雨污分流,破舊的房屋被修補,「花」的元素隨處可見,雨水口雕刻著石花、立面貼有花磚、鐵藝護欄上有花紋、窗戶有木雕的花、屋頂還有剪瓷和彩繪的泥塑花籃。花巷居民謝先生說,破舊的老街變成了文化味十足的街區,孩子們都想搬回來住。

夜晚的花巷,燈光映照出獨特的建築輪廓。

作為泉州2020年度重點項目之一,包括花巷在內的29條泉州古城街巷迎來了提升改造,包括道路提升、給排水綜合管線提升、電氣工程提升、照明工程提升,以及古城街道雨污分流、防洪排澇能力提升等。
泉州市古城辦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目前花巷的整體修繕已經基本完工,除了基礎功能的提升,每一棟老建築都享有專屬的「私人定制」修繕方案,既還原傳統歷史風貌,又提升當地居民的居住環境和條件,達到保護與實用相統一,每一棟樓的設計都邀請屋主參與其中,盡量滿足居民的需求。
修繕後的花巷如何活化,植入哪些業態,也聚焦了各方關注。閩南文化研究者洪泓認為,花巷的歷史風貌特色鮮明,呈現不同時期閩南傳統建築與外來文化不斷融合的歷程,可以通過幾類文化復興策略,吸引更多市民來到花巷;也可以設置一些街頭小型博物館、藝術館,將花巷打造為藝術文化街區。
人間煙火處,年味漸濃時。白天的花巷,保留不同歷史時期記憶的建築並立,高低錯落的盛放鮮花裝扮其間,幾十種傳統閩南建築技藝隨處可見;到了晚上,燈光映照出獨特的建築輪廓,流光溢彩的紅燈籠增添喜慶年味,燈火亮與煙火氣相得益彰。
「好景好致好政策,花街花巷花盛開。」花巷一處民居門口的對聯,道出了對新一年好光景的期盼。

作為古城泉州29條街巷綜合提升工程之一,承載海內外泉州人記憶的花巷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