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青年防救災研習營 17國學員與會

「驚世的災難,要有警世的覺醒;多一分準備,少一分災害損失。」在全球災難頻傳的時刻,自問準備好萬全的應對措施了嗎?由慈濟基金會與科技部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NCDR)、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ICDF)三方合作,1月15日起連續三天在慈濟板橋園區辦理的「國際青年防救災研習營」,以輸出臺灣經驗為核心目標,使遠渡重洋、負笈來臺的國際學生取經後,回到自己的國家時能夠幫助同胞,讓防救災的善能量從臺灣向外擴及全球持續產生善效應。

來自17個國家地區,44位目前就讀全國各大專院校、不同科系的博碩士生及大學生參加了這場深具意義的研習。

颱風、龍捲風、水患、乾旱、地震、森林大火、火山爆發等大型災害,世界各地有增無減且更顯極端,面對地水火風的不調,該如何預防及救災使傷害降低,災民又能獲得安身、安心與安生的援助,慈濟藍天白雲「走在最前,做到最後」的志工身影與多年來賑災經驗深入人心,科技部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致力於防救災科技研發和研究成果落實應用,加上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以協助友好或開發中國家給予幫忙,三方力量共同為學子們挹注防救災寶貴能量,為地球編織安全網絡。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助理研究員陳可慧向學員說明實作的內容。

來自17個國家地區(亞洲7國、非洲3國、南美洲5國、美國和臺灣),44位目前就讀全國各大專院校、不同科系的博碩士生及大學生參加了這場深具意義的研習。以「人道主義援助與救災(Humanitarian Assistance and Diaster Relief,簡稱HA/DR)」為出發點,結合慈濟豐富的國際賑災經驗和慈悲科技而規劃的課程,透過模擬演練,要讓不同專業領域的學員在理論之外,腦力激盪與團隊合作,加深防救災的實務經驗。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李維森主任秘書(右一)表示,借重慈濟過去災難發生時的豐富賑災經驗,透過座談濃縮在一個小時中分享給學員。

慈濟基金會表示,氣候變遷所牽動著地球發生災難的速度越來越快,災難所產生的損傷規模也越來越強,所造成的經濟跟社會損失相當可觀。NCDR有先進的救援資訊系統,慈濟則有很好的賑災模式,很樂於跟各國優秀的年輕學子分享,希望幫助他們對整個地球的環境有深刻的瞭解,並能持續性投入防救災運作系統,代代相傳。

學員進行分組實作,規劃安置25戶受災家庭的空間配置。

不同於第一屆國際青年防救災研習營著重於災情資料收集以及資訊系統及防災架構的討論,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李維森主任秘書表示,借重慈濟過去災難發生時,從開始的勘查到提供運作的維護,以及收容避難所的規劃經驗等,透過座談濃縮在一個小時中分享給學員。

聽完慈濟在菲律賓海燕風災和花蓮地震救災模式後,學子們好奇慈濟如何能在短時間內動員而踴躍提問。

緊接著以地震與颱風二大災難設計情境,讓學員實際演練如何「臨時收容」災民,更進階的中長期維運,以及特別是證嚴法師指示的提升災民精神層面,讓災區能夠很快的重新站起來,並朝向更好的未來發展下去。他希望激發學員互相交流,找出能夠適合原生國家大環境的模式,並將慈濟精神傳承下去。
慈濟指出,人類無法完全避免災難來臨,因此必須用心思考如何能夠產生一種韌性的能量,因此「減災」、「緩災」、「降低災難」對於人類社會的影響,將是全球重要的課題,也是人類尋求安穩生活最深切的期盼,透過這場研習寄望各國參加的學子們,莫忘在臺所學的防救災知能,用於幫助世上苦難國度與人民,拯救生民於塗炭,化危機為轉機,慈濟也持續在人道救援的路上攜手同行。